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尚德电力)的倒闭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一些主要原因:

行业性亏损

2011年起,光伏行业遭遇近10年来最严重的困境,市场供过于求,企业间竞争加剧,价格暴跌,全行业呈现亏损局面。光伏组件价格从2010年的1.4美元/瓦下降至目前的0.7美元/瓦。

战略决策失误

尚德电力对光伏主要原材料的多晶硅价格走势判断失误,高价与美国、韩国的多晶硅企业签订长期订单,导致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原材料负担。

尚德电力曾认为薄膜电池可能是未来技术方向之一,追加数千万美元的投资,但最终未能成功。

政府干预

在尚德成长阶段,政府出面使其能够向银行顺利贷款,并支持其扩建,但这种干预最终成为错误的决策,为后来的破产埋下伏笔。

盲目扩张

无锡尚德在快速成长期片面追求大规模,导致产能严重过剩,产品滞销,库存积压严重。企业明知产品生产后卖不出去,但仍继续生产,最终因无力偿还巨额债务而被法院裁定破产重组。

企业家素质缺失

无锡尚德的创始人施正荣在战略决策上存在失误,例如在多晶硅价格暴跌后,仍坚持履行高价购买的合同,最终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施正荣未能有效应对市场变化和风险,导致企业陷入困境。

财务层面问题

无锡尚德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导致问题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企业在投资和运营过程中没有严格控制资金流动,导致资金链断裂,无法维持正常运营。

外部环境的影响

2012年9月,欧盟发起对中国光伏太阳能电池相关产品的调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生产国,失去了主要的海外市场。

2013年3月15日,尚德有一笔高达5.41亿美元的可转债到期,成为压垮尚德的最后一根稻草。

综上所述,尚德的倒闭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行业性亏损、战略决策失误、政府干预、盲目扩张、企业家素质缺失、财务层面问题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叠加,最终导致了企业的破产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