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艺术史上,倪瓒(号云林)被誉为“元四家”之一,位列“中国古代十大画家”,其画风萧疏淡远、笔墨简逸,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新境界。然而,倪瓒的艺术成就不仅限于丹青笔墨,他还是一位精于饮食、茶道的生活美学家。他所著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充满了烟火气,不仅记录了元代江南的饮食风尚,更成为后世无锡菜的重要源头。如今,食客们仍能品尝到600多年前的“云林鹅”,而倪瓒的后人更是在餐饮界续写着这段传奇。

书画之外的倪瓒

享精致文人生活

倪瓒擅长诗书画,号称“三绝”,尤以绘画见长,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影响深远。他的书法亦自成一派,尤擅楷书,风格清瘦挺拔,与其画风相得益彰。然而,倪瓒的艺术追求并不局限于书画,他对生活的考究同样令人惊叹。

中国文人历来注重生活情趣,倪瓒更是将这种雅致发挥到极致。他不仅精于茶道,独创“莲花茶”“清泉白石茶”等新式茶饮,还对美食有着近乎苛刻的追求。有洁癖的倪瓒还有一个有趣的“泡茶故事”:倪瓒和朋友一起谈论诗文,自然要用好茶来招待,于是令仆人到七宝泉打水。水打回来后,倪瓒交代仆人,提在前面的那桶水拿来泡茶,提在后面的那桶水拿去洗脚。他解释,前桶的水干净,用来泡茶;后桶的水可能被仆人的“浊气”污染了,只能拿去洗脚。这一细节,既体现了他的洁癖,也反映了他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

倪瓒纪念馆馆长助理尤金平介绍,倪瓒家中的清閟阁,是无锡第一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其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胜园。《无锡县志》中称,“其名至外国使臣皆知之”。遗憾的是,由于战乱不断,造园20多年后,清閟阁就已败落和湮没了,现在只能从相关书籍记载和推断图上了解其轮廓。

古书藏着好味道

后人再现云林菜

倪瓒旧居中有一处名为“云林堂”的厅堂,他借用此名编著了菜谱《云林堂饮食制度集》,整部书是随意中有讲究,讲究处见格调。这位古代艺术家兼美食家留下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记载了33种菜肴和8种面点,现代锡帮菜精髓多来源于这本赫赫有名的家传食谱。事实上,书中记录的许多菜品和点心都是由倪瓒自己动手完成的,主观构思后精心选料搭配,很多制作手法在当时乃至现代都充满了创新意义。

例如,书中记载了一个“烧鹅”,后来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提到这个菜,并将之命名为“云林鹅”。袁枚恃才傲物,对前代流传下来的烹饪著作大多贬得很低,唯独对《云林堂饮食制度集》非常推崇。而袁枚没有收录其他“云林菜”的原因是——他认为《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记载的食物名称、独家调料甚多,只有烧鹅在试验制作后颇为有效,其余的都属于“附会”了。也就是说,在其他菜肴的制作中,倪云林用了许多自己调配的调料,比例和来源难以掌控,部分菜肴的火候也不容易把握,所以难以复制和再现。

有趣的是,倪瓒的美食基因似乎在其家族中得到了延续。在当代无锡餐饮界,倪氏后人涌现出多位“厨王”级人物,他们不仅继承了祖辈的烹饪技艺,更将“云林菜”发扬光大。此前,倪氏宗亲会在惠山古镇的倪云林先生祠举办了一场“倪云林饮食文化研讨展示会”,倪家后人联手复原了《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的多道古法菜肴,赢得美食界的高度赞誉。

让倪瓒重新“出圈”

文化赋能启新程

历年来,无锡高度重视倪瓒文化宣传,积极会同各界力量,进一步做好倪瓒文化艺术研究与传承推广。2023年,无锡云林街道举办的云林民俗文化周结合文化消费节,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开启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集中展现云林美食文化、茶文化、诗画文化等历史文化底蕴,以文化赋能持续释放消费潜力、提振市场信心,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一道“云林鹅”,展现的是味蕾上的美食文化,带领大家走进倪瓒的精神世界。为积极探索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路径,2024年11月,东北塘街道与无锡君来酒店管理集团携手合作,签署《倪瓒美食研发合作协议》,通过文化促旅游、旅游带经济的方式,有效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近年来,东北塘街道以发扬文化精髓、留住历史根脉为己任,以守护一城文脉、创新呈现文化大餐为目标,通过修复倪瓒墓园和纪念馆、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开发数字化平台等多种形式,打造了一个集教育、研究、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基地,在求新、求变的过程中促进倪瓒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力争让倪瓒文化“出圈”。(下)

江南时报记者 邓雯婷

摄影 马晓康 潘浩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