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郭闻

从来没有哪个行业节日像教师节那样,能够引发最广泛的群体回忆,自发地过成一个全民节日。虽然它并不放假。

图源:视觉中国

在已全面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的中国,每个人都会遇上至少一位老师。许多人会在教师节,发一条朋友圈,祝福曾经的、现在的老师;还有许多人,会挑选鲜花写张贺卡,带上它们去看望教过自己的老师。

这是中国尊师重教的传统。

很久以来,教师这一职业,在中国便具有特殊的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的“学生守则”《弟子职》就规定:在课堂上,“若有所疑,奉手问之。师出皆起”。无论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还是蒙学开笔祭孔子,尊重的是教师,崇敬的是知识。

中华文明便是在这样尊师重教的传统里得以延续。

也因此,教师这一职业,在中国同样具有特殊的人格与道德上的要求,它需要比一般的职业有更高的道德感、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国的师者,从这一职业诞生起,便有着强烈的为国、为民育人的大道精神,才会有孔子这样的至圣先师,他的“克己复礼” “其身正,不令而行”“君子之德风”等教育思想和理念,传承至今,仍在教育领域发挥着深刻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正是构成教育家精神的基础。

我们的老师,大多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他们只是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他们只是手把手纠正我们握笔的姿势,只是与青春期迷茫的孩子安抚谈心;他们只是迎着朝霞到校踏着星光回家……但这,正是我们所感念和留恋的。这些读书时的点滴琐事,都会在日后成为不想失落的回忆,温暖人生。

都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为他们影响的是人的心灵。遇上一位良师,是一生的幸运。从良师身上,我们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比如品质、道德与做人准则。“教师有怎样的综合素质,学生就会学到什么样的综合素质。”曾在83岁时重返讲台站立3小时授课的浙大教师蒋克铸这样说。

在刚刚结束的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上,原杭州市学军中学校长、时代楷模陈立群作为受邀嘉宾观看后感叹:“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地投身人才培养,为国家发展输送更多栋梁之材。”与此同时,小学数学老师石冬杰正踏步行进在民兵方阵中,她的学生们在电视里看到老师,激动地叫:“这是我们石老师,太帅啦!”张桂梅老师帮助女生们走出大山,告诉她们“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而同时,她的学生们又走回了大山,奔赴西部支教或者回到华坪女高任教,接力她的愿望与梦想,助力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老师们教出了国家的“脊梁”,而“脊梁”又成为了老师们的骄傲,这就是教育的双向奔赴。一个现代国家,正是在这样的教与学、传续与继承的过程中,强大起来,强壮起来,腾飞起来。

教育家精神的伟力,蕴藏于万千平凡而伟大的育人故事中。在这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那些即将告别讲台的老师们--每一位受学生爱戴的老教师都是教育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