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广告市场秩序整治工作,剑指“神医”“神药”等广告乱象。
按理说,产品靠广告破圈,越来越难了。然而,凭借新技术赋能,“神医神药”网络广告开启了新模式。他们做到了精准触达。过去,广告投放争抢的是黄金时段、显眼位置。现在,不分时间地点的“大水漫灌”已经难以找到目标受众。“神医神药”之所以能从电视购物的演播间溜进公众号,接着又堂而皇之地走进直播间,关键是因为新技术的加持、新场景的推出。“神医”们栖身医疗科普知识账号,穿上白大褂,信誓旦旦地宣布决心献出祖传秘方,动辄就能吸引百万级、千万级的粉丝量。专业演员扮演老中医,专业的经纪人接广告、接活动,专业的短视频小公司负责制作短视频、后期运营、媒体拓展一条龙服务。一个怪现象随之反复出现:“神医神药”死灰复燃,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

在炮制“神医”广告的产业链上,参与者向来有一种默契:好广告是一种帮助,而不是随意上门的推销。他们总是特别懂得患者的需求和心理。鼓吹之下,“神药”不但包治疑难杂症,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神医”打着偏方、秘方的幌子,仿佛诚心奉送古圣先贤的智慧,给患者口中塞定心丸。如同当年胡万林一样,叫嚣一句“艾滋病算个屁,我一治病人就能跑”,也有人深信不疑。真印证了那句话:缺乏科学的地方,愚昧就自称为科学。
所以,整治“神医神药”广告乱象,至少有两件事要做得更好。一则,斩断灰色产业链。没有创新的监管模式,是难以做到的。譬如,加强对MCN机构、网络主播和自媒体的信用监管,做好监管审查的前置工作,使监管覆盖全链条全过程。此外,要加强新技术在监管中的应用。网络广告公司委托“网红”夹带“软性广告”,并根据粉丝数量支付报酬,往往难以取证和约束。平台可以搭建违法“软广”数据库,建模比对、精准识别违规广告,不给“神医神药”亮相登台的机会;运用AI技术测算广告的点击率、转化率,为依法惩戒提供可靠依据。
二则,持续加强土壤治理。健康科普存在专业门槛,短视频平台要负起主体责任,在加强内容审核的同时,增加优质科普内容供给,让健康科普更加靠谱有趣。特别针对网络信息识别能力不足的老年人,要想方设法提升他们的科学知识和媒介素养,帮助他们克服健康焦虑。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博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付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