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山大学博士到花都百姓心中的“医”靠,张云芳用十七年坚守践行医者初心。她以开拓者的姿态带领肾病学科团队建成广州市医学重点学科,突破区级医院国家级科研立项零纪录……

她说:“真正的医者,既是学科发展的推动者,更是群众健康的守护人。”

为花都人民做点事!她在这里从头建设医学重点学科

2008年中山大学博士毕业,张云芳毅然选择到花都区人民医院工作。当时,刚成立的肾病学科规模小、技术弱,难以满足区内肾病患者的求医问药需求。立志成为临床医生的她下定决心:“我要为花都人民群众做点事。”

入职后数年的日子里,她积极行动,找点子、想办法,通过外出进修学习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开展新技术、改善服务流程等多种措施,走过了困难重重的学科初创期。

三年后,肾内科病区开放病床46张,血透机增至45台,肾病学科初具规模,学科建设步入正轨。2013年,肾病学科成功获批为广州市医学重点学科。

勇于突破展医术!她在这里实现了部级项目、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

自入职医院以来,张云芳从没有放弃在科研工作上的努力。面对复杂多变的肾脏疾病,张云芳钻技术、带团队,不仅在各类肾脏疾病的诊治上展现出深厚功底,还带领团队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以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赢得患者好评。

多年来,她坚持以技术引领学科发展,带领团队在广州市内率先开展经皮穿刺腹膜透析置管技术,让不少患者获益。同时学科所开展的自动腹膜透析技术、经皮球囊扩张内瘘血管维护技术、人造血管内瘘技术、DSA引导下中心静脉扩张治疗肿胀手技术等通路建立与维护技术均居区内领先水平。

2017年,在李红艳主任的鼓励下,张云芳进入南方医科大学博士后工作站开展工作,2018年获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同年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获立项,这实现了医院历史上部级项目(教育部)和国家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双个“零”的突破。在浓厚科研氛围的影响下,学科核心组成员分别于2022年、202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这一系列的突出成绩不仅填补了花都区卫健系统国家级项目的空白,还实现了从“1”到“多”的转变。她指出,科研与临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医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2020年,“精准肾病创新工作室”获授牌为第一批“花都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22年,牵头成立花都区血液净化质量控制中心。目前血透室增至3个病区,拥有144张血透床位,是广州市区级医院中单体规模最大的血透机构。

张云芳也先后获评“花都最美学科带头人”“花都最美医者”等称号,成为了花都群众心里的“医”靠。

关怀患者有温度!她认为群众的认可就是对自己付出最大的赞扬

“主任,我一切都好!多谢您!”前不久,78岁的黄婆婆因10余年糖尿病进展为尿毒症、心力衰竭,紧急接受血液透析。但长期高血糖导致她血管条件差,动静脉内瘘手术失败,还反复出现导管感染、血栓等症状。张云芳带领腹透团队为其定制腹膜透析方案,从术前指导到术后培训全程精心辅导。在医护照料下,黄婆婆顺利出院,每月门诊随访一次。每次复诊,她都笑着感谢张云芳一直以来的照顾。

“这份真诚谢意,就是对我们医护人员辛勤付出和精湛医术的高度认可和赞扬。”张云芳常说道,疾病是医生和病人的共同敌人,只有医患之间相互信任、共同努力,才能战胜疾病。

在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服务质量的同时,张云芳还化身为科普达人,带领团队进学校、下社区、入乡村、到工厂,通过义诊、健康讲座、宣教直播等多种方式全方位传播肾脏病预防与保健知识。科室成功创建医院首个“广州市青年文明号”,先后获评“广州市女职工创新工作室”“花都区优秀护理集体”。

从医感言:

见证过“肾-心-肺”多器官衰竭的脆弱,更懂得健康肾脏的弥足珍贵。医者仁心,我始终坚信:医者是生命之河的守护者,而非主宰者。医学有边界,但医者的温度与坚持永无止境。感谢患者以生命相托,感恩团队风雨同舟!人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惟愿以敬畏之心,共同守护肾脏健康之生命绿洲。

专家简介

张云芳 主任医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 肾内科主任

肾内科主任,医学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桂林医学院以及广东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担任广州市医学重点学科(2025-2027)带头人,广东省医学会肾脏病分会第十届委员等职务。

擅长急慢性肾脏病的诊治,精通透析通路的建立与维护。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3项。从事肾脏病临床一线工作17年,获评第四届中国医师节“花都最美医师”,连续4年入选“岭南名医录”。

出诊时间:每周二全天(上午08:00-12:00 下午14:00-17:00)

出诊地点: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总院区3号楼2楼10号诊室

文|薛仁政 吴嘉敏 刘聪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李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