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红色铸魂·艺韵西舍”实践团赴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通过深入考证南京大屠杀等相关历史事件的民间视角,了解南京抗战历史。以史料研习与实地考察学习为体系,为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贡献艺术智慧与力量,通过艺术手段推动牢记历史之任、宣扬和平精神之魂。

找寻抗战场馆,深研历史脉络
实践团队通过方案讨论与资料查询,最终经过系统分析后,锁定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作为第二个红色实践据点;博物馆由馆长吴先斌于2006年个人出资创办,是江苏省首座以民间视角全景展现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专题博物馆。随后,团队迅速与博物馆取得联系,经过详细研讨,共同制定了一套科学高效的实践活动方案并计划后续利用设计、美术学科知识进行艺术赋能,推动红色文化宣传发展。
开展实地调研前,第二批次团队成员聚焦南京保卫战、南京大屠杀等本土抗战史实,团队系统研读《南京民间抗战文物图录》《老兵口述史》等文献,仔细剖析史料内涵,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
探研抗战文物,解读烽火史诗
7月17日,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参观馆内三大特色展区——“1937南京记忆”展厅、南京保卫战殉难将士名录墙、“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展厅。
纪念馆创新采用立面墙展示陈列馆藏文物,打破传统展柜的隔阂,将珍贵史料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营造出可触可感的沉浸式叙事空间,得益于此实践团快速地融入到历史情境中,成为这段厚重篇章的见证者与感悟者。在庄严肃穆的悼念墙前,团队成员肃立默哀,凝视着墙上镌刻的民族斗士姓名,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一段不屈的抗争史,无声传递着牺牲的壮烈与精神的永恒。

吴馆长向成员们仔细讲解了馆内烟丝盒藏品的来历,铜盒上刻画的奔跑前进的士兵形象是博物馆馆徽的来历,他也表示希望实践团能帮助他挖掘更多馆藏徽章的图案价值,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

通过对馆内文物和影像的细致学习与实体资料考察,与馆长、不同讲解员的学习交流,实践团队学习了宝贵的历史史料与实物,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
践行文物守护,赓续历史薪火
当历史从凝视走向触摸,守护便成为青春的使命。7月17日下午,团队依照既定计划,有条不紊地推进志愿服务工作。服务过程中,团队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参观引导环节,团队成员化身“活地图”,密切关注访客需求,及时答疑解惑,为行动不便者提供搀扶、推轮椅等贴心帮助,全力保障参观流程顺畅无阻。拍摄记录工作环节,团队成员与讲解员保持紧密沟通,跟据不同讲解队伍灵活调整拍摄角度与构图,力求真实全面地呈现博物馆魅力与历史文化内涵。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博物馆采用线上线下双平台模式,线下根据不同人群定制不同讲解内容,线上的网站平台通过细腻的文字和详尽完备的图片,呈现数千件博物馆藏品背后的故事,使得文物不再被距离限制。通过深度参与红色文化传承事业,切实见证文化传承者的坚定与奉献,实践团深感责任如磐。未来,实践团队将持续跟进线下志愿服务,践行社会服务责任;持续产出相关设计成果,与博物馆深度合作推动宣传发展。

对话坚守者,传承民族记忆
最后,实践团对馆长吴先斌先生进行了采访,聚焦博物馆在当代社会中的独特地位与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以及它面向未来的发展蓝图。
吴馆长向实践团介绍了创馆历史与当今展馆发展传播的艺术需求,言语间流露着对青年一代关注历史的欣慰与期许,也期待艺术赋能未来发展的作品形式。他以一位“历史守护者”的视角,解读了博物馆日常运营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品的收藏、保护、展示与研究。他尤其强调了在当前环境下,如何让凝固的历史更有效地触动人心、启迪思考是博物馆面临的核心课题。
基于与馆长的交流与沟通,团队对该馆的学习调研成果进行整合,随后将以艺术视角萃取抗战精神符号,计划通过视觉设计、文创开发、空间设计等多元创作形式,一方面与时俱进地推动博物馆文化发展传播,另一方面提取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成员们一致认为无论是融合现代艺术的产品设计、还是互动性强的展馆体验设计,通过艺术化的表达,赋予尘封史料以新的生命力和情感共鸣,让历史的回响更深刻地抵达当代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心灵,进而能实现博物馆教育、警示与启迪未来的核心使命。
在接下来的乡村实践中,团队将赓续探寻抗战精神火种,以博物馆守护的历史薪火赋能乡村振兴,厚植爱国主义精神沃土,让伟大抗战精神化作照亮青春征程的永恒灯塔。(吴沁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