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婷 赵毅 深圳报道

ST美谷(000615.SZ)终于等来了“白衣骑士”。

近日,ST美谷公告称,公司(奥园美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园美谷”)已分别与湖北九州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九州产投”)、天津信美通成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天津信美”)签署重整投资协议。其中,九州产投拟出资约6.73亿元取得重整后奥园美谷3.6亿股转增股票,并成为其控股股东。

九州产投为医药流通行业巨头九州通(600998.SH)全资子公司,九州通方面亦就上述公告事项同步进行了披露。

公告显示,奥园美谷主要从事生物基纤维业务和医疗美容服务业务,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均处于亏损状态,资产负债率接近90%。奥园美谷的核心资产为多家医美医院,前期曾吸引45家意向投资人报名参与重整,九州通最终“脱颖而出”。

对于重整投资奥园美谷相关细节及奥园美谷经营现状等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分别联系采访九州通、奥园美谷方面。截至发稿,双方均未作进一步回应。

股东信达资产参与其中

公告显示,2025年4月23日,九州产投与奥园美谷及其预重整期间临时管理人签订重整投资协议。

2024年11月,奥园美谷债权人以奥园美谷未能清偿到期债务,且已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但具有一定的重整价值,向湖北省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对奥园美谷进行重整及预重整。次月,奥园美谷启动预重整。2025年2月,奥园美谷预重整期限被延长三个月至2025年5月28日。后续法院裁定受理奥园美谷重整申请后,奥园美谷在此次重整中将实施资本公积转增股票,转增股票将用于引进重整投资人、清偿债务或其他用途。

经过公开招募,九州产投作为重整产业投资人参与奥园美谷重整,并在奥园美谷重整计划执行期间,按协议约定受让奥园美谷资本公积转增的部分股票。在重整招募公告所确定的重整投资人中,九州产投拟受让的股份数额最多,且不低于奥园美谷重整后总股本的20%,其受让的股份价格为1.87元/股,约为奥园美谷于4月23日收盘价3.73元/股的一半。九州产投此次重整的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在奥园美谷此次重整中,天津信美作为另一重整投资人也将受让奥园美谷转增的股权,数量为1亿股,价格为1.87元/股,受让价款总计为1.87亿元。

公告显示,天津信美成立于2025年4月22日,由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持股99.5%。截至2024年9月30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达资产”)为九州通第六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99%。

九州通为何会与信达资产共同参与奥园美谷重整?后续双方将对奥园美谷的经营管理作何分工?均暂不得而知。不过,根据奥园美谷重整投资协议约定,九州产投有权委派过半数董事候选人,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其在奥园美谷董事会中的决策权。

有产业相关背景

关于参与奥园美谷重整投资对公司业务及经营的影响,九州通方面表示,将对公司医美业务产生积极影响,符合公司长期战略发展规划,有利于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奥园美谷医美服务业务与公司医美业务具有良好的协同效应,奥园美谷医美服务板块目前发展较好。公司下设有医美事业部,近年来医美业务增长迅速。”

公告显示,奥园美谷旗下拥有杭州连天美医疗美容医院、杭州维多利亚医疗美容医院、广东奥若拉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资产。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奥园美谷营收分别约13.56亿元、13.64亿元、7.94亿元,净利润分别约-15.93亿元、-4.19亿元、-9094.56万元。截至2024年9月30日,奥园美谷负债总额约27.51亿元,净资产约3.75亿元,公司目前无实际控制人。

九州通方面表示,若重整成功,其将利用自身的医药供应链体系、运营管理经验、数字化能力等优势,深入开展与奥园美谷在美丽健康领域的合作与赋能,包括但不限于供应链整合服务、核心产品培育以及业务板块融合等。

记者注意到,奥园美谷前期吸引的重整意向投资人中,有14家具备产业相关背景。事实上,九州通涉足医美领域由来已久。

2016年9月,九州通投资爱美客(300896.SZ)成为其早期股东,由此切入医美赛道。2021年,九州通在集团层面组建医美事业部,与厂家合作,专注于医美细分行业市场,提供医美专属药品和耗材“一站式”采购服务。

年报显示,九州通2023年医美业务收入约3.42亿元,同比增长103.06%。截至2023年年末,九州通医美业务已覆盖5714家医美机构。

不过,九州通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仍是医药流通业务,医药分销收入占比多年来维持在90%以上。医药流通本是一门薄利生意,近年来行业内公司业绩普遍承压。2021年及2022年,九州通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20.38%、14.84%,2023年同比小幅上升。2024年前三季度,九州通营收约1134.3亿元,同比下降0.82%,净利润约16.96亿元,同比下降6.99%,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5.68%至16.3亿元。

(编辑:曹学平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