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452个司法所全部建成五星规范化司法所,犹如点点繁星照耀中原大地;1351个司法所长化身基层治理“最强大脑”,列席党政联席会议;2452个依托司法所建立的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成了群众身边的“法治超市”,为群众提供触手可及的公共法律服务……

这是河南省司法厅司法所建设强基创优三年行动收官之际交出的亮眼答卷。近年来,河南省司法厅鲜明提出“大司法行政”理念,下好“硬件筑基、人才强基、职能拓维”三步棋,让司法所真正成为基层高效能治理的“稳压器”。

硬件提档升级 打造便民服务标杆

扎根乡村的司法所,是司法行政系统为人民服务的“前沿阵地”。三年行动以来,河南省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加大资金保障力度,灵活采用新建、改扩建、置换等方式,强化阵地建设,全省司法所建筑面积从27万平方米增至57.5万平方米。目前,河南省司法所平均面积达235平方米,其中超200平方米的司法所占比72.8%,超500平方米的司法所达47个。

现如今,硬件设施全面升级的“司法蓝”阵地成为基层法治服务新名片。每个司法所均配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调解室等10个功能室,部分司法所还引入法律服务智能机器人和法律服务智能终端,实现“科技赋能”。1931个司法所配备执法执勤车辆,595个司法所实现工作人员统一着装,司法所辨识度显著提升,群众满意度持续走高。

队伍强基固本 锻造专业化法治力量

“多亏你们专业又贴心的帮助,不然我们这些老人真不知道该怎么维权。”近日,安阳市龙安区司法局东风司法所内洋溢着暖意,曾因劳务合同纠纷案件陷入困境的十余名当事人专程送来一面印有“优质服务 为民解忧”字样的锦旗,表达对司法所及律师的诚挚谢意。

基层法治建设,人才筑基是关键。为打造高素质基层司法行政队伍,通过全省单独招录和指导各地招录的方式,全省各地司法所补充公务员1400余名;各地抓住乡镇机构改革和市县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契机,为司法所增加事业编制311个,调剂补充工作人员200余人;各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每个司法所配备专职人民调解员2名、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1名;探索建立新入职律师到司法所实践锻炼工作机制,选派1345名律师到933个司法所实践锻炼;扎实推进司法协理员制度试点工作,全省11个地市的49个试点县(市、区)已配备司法协理员共计1498人。

经过系统化队伍建设,目前,河南省司法所工作人员达1.7万余人,其中4329人具有法学类教育背景,673人具有法律职业资格。这支“懂法律、会调解、善治理”的专业队伍,正以“温情与专业并重”的服务理念,将法治阳光照进千家万户。正如受助老人王某所言:“现在走进司法所,既有年轻面孔的热情接待,又有老调解员的经验智慧,我们老百姓的烦心事有了靠谱的解决渠道。”

职能深度拓展 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现在俺们这里司法所长列席乡镇党政联席会议,积极参与村里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评估,俺们签订合同协议都更有底气了。”近日,汝州市临汝镇临西村党支部书记闫凡在签订农作物损害赔偿协议书时,对汝州市司法局临汝司法所的合法性审查工作称赞有加。经了解,汝州市已建立司法所长列席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参与农村重大事项合法性审查评估,认真把好“法律关”。

在硬件与队伍“双提升”的基础上,河南省司法所围绕新职能新定位,全力服务基层法治建设,推行“党政办+司法所+法律顾问”协作模式,切实履行好司法所协助乡镇(街道)党(工)委统筹协调法治建设等职能。2023年,河南省司法厅出台《关于全面加强乡镇(街道)法治建设的意见》,提出把司法所打造成乡镇(街道)、村(居)法治综合机构;推动村级组织悬挂人民调解委员会(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标牌,将司法所阵地延伸到村(社区)。2024年,全省司法所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0余万件,指导村(社区)排查化解矛盾纠纷30多万件,为乡镇党委政府提供法律意见建议7000余条、审查规范性文件2000余件,参与征集立法建议3000余条,指导制定修改村规民约1.08万件,解答法律咨询30万条,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基层法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司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