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一碗“蛤蟆汤”短视频,招来一张45万元的天价罚单。这一事件在网上引发一边倒的批评。临沂官方也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切,宣布提级调查。7月15日,临沂市联合调查组发布通报称,在引发全国关注的“餐馆发布菜品视频拟被罚45万元”事件中,兰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因处罚证据不足、执法程序不当,被市局撤销原行政处罚行为;时任党组书记齐某进等五名相关工作人员被停职。后续将对此事件继续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从这份通报内容来看,不遮不掩,开门见山,直指执法核心漏洞——仅凭一段无商业标识的分享视频,便武断确认为“违法广告”,偏离了“证据为王”的执法理念,属事实认定草率;在当事人提出听证申请后,未按规定组织听证;在作出不予处罚决定后,又未按规定期限送达书面《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这些程序失范,更暴露出权力运行的任性。此前,双方对《不予行政处罚决定书》是否送达,尚各执一词。通告既还了店主清白,更确认了执法部门在事件曝光后还继续用“已送达”混淆视听,试图蒙混过关。这说明,至少在事件发生之后的一段时间,不当执法者并无真正反思。这也印证了提级调查的必要性。

如今真相大白。这份迟来的结论,亦彰显出当事人张女士对不当执法坚决抗争的正当性。从3月收到45万元罚单后删除视频并承诺配合,到5月提交听证申请却石沉大海,直至无奈诉诸法庭,一名普通经营者的依法维权之路,恰是公民对程序正义最朴素的坚守。而舆论场对“天价罚单”的持续追问,则成为以他律纠正执法偏差的监督镜鉴。当市场监管部门5月悄然撤销处罚却未依法及时告知当事人时,是舆论压力的传导,方推动了提级调查,公众也由此得见事件之真相。
临沂市此次雷厉风行的提级调查并展开问责,值得肯定。成立跨部门联合调查组、邀请专家参与、对五名责任人立即停职,彰显了纠错的决心。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对相关责任人停职仅是事件善后的起点,而非责任追究的终点。若后续调查因舆情降温而高举轻放,或仅将问题归咎于“个别人员失误”,则无异于用形式问责掩盖系统性漏洞。公众期待的是,在“撤销处罚”“相关人员停职”之后,亦能相应看到对漠视证据规则、听证权利等深层问题的制度性修复,而非一场应对舆情的危机公关。
纵观本案,从2月视频发布到7月问责通报公开,五个月的舆论起伏暴露出基层执法两大积弊:一是“重结果轻程序”的惯性思维。一些执法人员将“高效查处”凌驾于程序正当之上,导致行政相对人合法权利流于形式;二是“重权力轻权利”的立场错位。当小微经营者面对强势执法部门时,其知情权、陈述申辩权等屡被压制,最终演化出“门缝塞罚单”等执法乱象。这些积弊,绝非单次问责所能根治。
法治的权威,个案的公正,不仅栖身于实体正义的彰显,更扎根于程序正义的点滴细节之中。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规范和监督罚款设定与实施的指导意见》强调“首违不罚、轻微免罚”,亦是在数起“天价罚单”的个案警示与经验总结下,审慎给出的执法理念升级。要确保执法公正,严谨的调查取证和规范的程序履行缺一不可。否则,再贴近民生的良法,再善意满满的政策,也可能在执行中异化为权力滥用的挡箭牌。
须知,执法者能耐心倾听陈述申辩、认真组织听证、依法送达文书,远比事后“撤销处罚”更能筑牢执法公信的根基。
如今,“天价罚单”的撤销,五名执法者的停职为这场风波按下了暂停键,但真正的破题仍在将来——联合调查只是临时调查机构的阶段性行为,依法追责仍要回归法治,回归常态。能否以本案为契机重构基层执法程序标准,让“权责统一”贯穿于后续的责任追究?这些已是新一轮舆论监督的焦点,当地的回答将决定这场问责的最终成果:究竟是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翻身仗,还是又一轮“舆情灭火”的技术性应对。
而当舆论的潮水退去,责任的砝码依然能在法治天平上精准落下:不因民愤而加重,不因遗忘而消弭。唯其如此,方能真正彰显那盆被误解的“蛤蟆汤”所承载的市井烟火——它本该在法治守护下自由升腾,而非在权力失范中惊恐战栗。(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