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张璇
在全球科技竞争与城市转型的背景下,如何构建有活力的创新生态,成为众多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杭州,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策源地,其探索不仅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样本,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大国创新提供了观察窗口和实践参考。随着杭州、深圳等城市的崛起,打破了中国科技创新“跟随者”的刻板形象,中国科技逐渐走到世界科技创新的舞台中央。
由综合开发研究院出品的,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的数字经济与全球战略研究所所长曹钟雄和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的信息部部长郑宇劼合著的《科创与中国:为什么是杭州,如何不仅是杭州》深度破解杭州六小龙的科创密码,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范式。

本书从杭州“六小龙”出发,聚焦杭州科技创新的制度设计与实践逻辑,从政策引导、资本布局、人才机制到场景营造与文化支撑,系统梳理了这座城市在构建创新生态方面的经验路径。杭州的做法并非不可复制,而是为其他城市探索自身特色发展模式提供了一种可参考、可借鉴的治理思路。
回顾全球科技创新史与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历程,中国的创新由“干中学”而来,经历了从模仿学习到自主创新的很长一段过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全球科技创新的天平正加速向亚太地区倾斜,中国的贡献显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杭州、深圳等城市的崛起,打破了中国科技创新“跟随者”的刻板形象,中国科技逐渐走到世界科技创新的舞台中央。如今,从航天航空到海洋探索,从超级计算机到新兴武器系统等集中亮相,从华为手机、TikTok到宇树科技机器人等市场产品惊艳全球。如果说中国芯片的研发突破了美国的科技封锁,实现了中国制造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你行我也行”,那么以深度求索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则向世界证明中国在从0到1科技创新领域创造的“我能”。中国以自主创新的锋芒,刺破西方技术霸权的铁幕,正在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开创一场科技创新的伟大复兴。
在科技创新的关键时代节点,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国科技创新、激发中国城市的科技创新热情,是当今中国城市和企业面临的“时代之问”。在《科创与中国》这本书中,作者结合大量数据与案例,总结民营经济与新质生产力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及可复制的城市和企业创新发展路径。
当前,新一代企业家很多是“企业家精神”与“科学家式工程师精神”的结合,是敢于以“技术深蹲”换“产业起跳”的理想主义典型代表,是驱动中国科技大爆发的重要力量。这一代创新者已经突破“洗脚上田”一代的“时代局限性”,也没有打一份工求“温饱”的包袱,他们站在更高的新起点,秉持对科技和创新的理想追求,有韧性,也有耐力。
这本书这既是一部地方创新的案例研究,也是一份关于大国创新路径的深入思考,获得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史晋川、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陈宪等专家学者的赞誉推荐。通过杭州的实践,我们或许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科技创新的现实根基与未来方向。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