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社财经全媒体中心记者 李鹏

大河财立方记者 裴熔熔 文

大河财立方记者 朱哲 李博 摄影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回眸百年风雨历程,从经济视角来观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管理金融工作的?红色金融在河南如何星火燎原、百花齐放?让我们透过历史烟云,寻迹中原红色金融。

与革命战火共生的红色金融,不仅构筑了支持革命胜利的经济基石,更成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精神基因。中原地区作为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战略要地,不仅是军事斗争的关键战场,也是红色金融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区域。

据不完全统计,中原地区在革命战争时期各家银行分支机构总和超200家,发行和流通的货币种类约230种,为军事斗争筑起物质基础与民心的坚实后盾。钩沉史实、今昔映照,新时代新征程大力传承弘扬中原红色金融文化,这对当下的金融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红色堡垒

中州农民银行往事

盛夏时节,绿意正浓。平顶山市宝丰县商酒务镇赵官营村,一座古朴的两层土坯房静静矗立。

平顶山宝丰县中州农民银行总行旧址

青色瓦片覆顶,正面两扇红色双开木门庄严肃穆,门上方的两扇小栅栏木窗透着岁月的痕迹。“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中州农民银行总行旧址)”的字样,无声诉说着这里曾经承载的重要使命。一家红色银行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如同一把利刃撕开了国民党军队的防线,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中原解放区版图迅速拓展的同时,这里的经济形势却岌岌可危。一方面,国民党法币恶性通胀肆虐,物价飞涨如野马脱缰。另一方面,市场流通货币杂乱不堪,除法币外,银圆、铜圆及地方杂币混杂使用,比价混乱,严重阻碍物资流通与民生恢复。中原解放区急需建立属于自己的银行并发行统一货币,以此来掌控经济战场的主动权,稳定经济秩序。

1948年1月25日,中共中央中原局果断作出《关于发行中州农民银行钞票的决定》,明确提出通过发行中州币实施三大任务:一是统一货币体系,确立中州钞为中原解放区唯一本位币,终结货币乱局。二是建立金融秩序,通过“打击法币、利用银圆、依托冀钞、推行本币”策略重建经济生态。三是支持战争需求,解决部队后勤供应与财政开支问题。

中州农民银行发行的中州币

随后,以中州币为有力武器,中原解放区开展了一系列驱逐法币的艰难斗争。“中州币发行之初,曾遭到部分人的抵制和破坏。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多采用印制假中州币等手段故意破坏经济秩序,所以我们每天都要仔细甄别收到的钱币,一旦发现假币,便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没收,或盖上‘假币’的章交还缴款单位。”中国银行漯河分行原行长、原许昌中州农民银行出纳员姚文学告诉记者。

一系列行动成效明显。据《中国革命根据地货币》记载,中原解放区截至1948年9月底,根据豫皖苏、豫西、桐柏、江汉四个军区不完全统计,从中州币发行进入市场后的3个多月中,在62个县约1320万人口的地区范围内,排除了100万亿元至120万亿元蒋币。“中州票,呱呱叫,拿着银圆买不到”,这样的传唱,也表明中州币在群众中的认可度与公信力极高。

随着中原解放区局势逐步稳定,1948年8月23日,中州农民银行总行在豫西宝丰县宣告成立。作为中共中央中原局的特设机构和唯一一家区域性随军银行,它肩负起中原解放区金融财经工作的重任。至1948年年底,中州农民银行总行直辖管理着郑州、开封、洛阳、许昌分行和白坡办事处,分辖管理的分支行覆盖豫皖苏、豫西、桐柏、江汉、陕南等区域,所辖县级以上机构达116个,以河南为中心,辐射安徽、江苏、陕西、湖北四省,形成了一个庞大而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

发展至后期,中州农民银行将信用业务提到了重要位置,明确开展存款、贷款、活存透支、区内汇兑、企业投资、代收款项等六大类业务,并加强对工厂、手工业等国民经济亟须领域的扶持。其中为应对恶性通胀创新设计的“折实存贷”机制尤为瞩目。该机制在贷款发放时,依据当时小麦、布匹等几种主要商品的价格,将贷款金额折算为相应的实物数量;在还款时,按照归还同等数量实物对应的货币值加上利息进行结算。这可有效规避通货膨胀对债权债务关系的扭曲,极大保障借贷双方的利益。这也充分彰显了金融工具在稳定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

直到1949年12月,中州农民银行职能转并至中国人民银行,中州农民银行名称及印信停用,结束了其光荣的历史使命。

“中州农民银行虽退出历史舞台,却奠定了中原金融网络骨架。它不仅是战时的货币武器,更是新中国金融体系的‘摇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平顶山市分行相关负责人说。

星火燎原

红色金融在河南

革命要成功,既要“枪杆子”,也离不开“钱袋子”。从信阳新县鄂豫皖苏维埃银行的建立,到驻马店确山县竹沟镇流通的豫鄂边区建设银行币、濮阳范县在地下室建起的鲁西银行印钞所,再到安阳林州任村镇设立的冀南银行太行第五分行、平顶山宝丰县中州农民银行发行的中州币……红色金融机构在中原这片土地接连扎根,持续助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走向最终胜利。

信阳新县鄂豫皖省苏维埃石印科旧址

土地革命时期,中原红色金融破土萌芽。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成为国民党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的重点地区,整个根据地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1930年10月,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在湖北省黄安县(今湖北省红安县)成立;1931年2月,红军攻克新集县(今河南省新县),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随鄂豫皖苏维埃政府迁到新集县;1931年7月,更名为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发行货币、调节货币流通,吸收存款、代理金库,发放贷款、扶持工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在反对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转出鄂豫皖,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停止经营活动。

冀南银行纸币和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纸币图样

抗日战争时期,中原红色金融逆境生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伪货币和地方杂钞泛滥,物价飞涨,抗日根据地财政经济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党中央决定允许在被隔断区设立地方银行。1939年10月,冀南银行在山西省黎城县小寨村成立。1940年6月,冀南银行冀鲁豫办事处在内黄县和清丰县交界处成立。1941年4月,豫鄂边区建设银行成立,并陆续在河南省境内成立信南、襄南等数个分行机构。冀南银行冀鲁豫办事处、豫鄂边区建设银行等边区政府银行办事机构,坚决执行党的经济金融政策,制定货币发行方针和信贷政策,支持中州农民银行创建,为稳定物价、促进商品流动、保障抗战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以中州农民银行为代表的中原红色金融发展壮大,发挥了奠基立业的重要作用。

对于中原红色金融文化的内核,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这集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政治信仰、卓越的斗争智慧、奋发的开拓精神、高尚的道德品格以及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的深厚情感,蕴含着“听党指挥、信念坚定”“稳定货币、服务大局”“管理信贷、服务民生”“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等红色金融精神。

传承基因

厚植金融为民情怀

“我们党领导的金融事业,归根到底要造福人民,与一些国家金融为资本服务、为少数有钱人服务的本质截然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与红色金融文化一脉相承。

金融,现代经济的核心,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为民”,是中原红色金融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密码,亦是新时代金融工作的根本遵循。

这些“家门口”的故事和文化对于当下金融工作又有哪些启示?红色金融的现代意义日益凸显,我们也在探访交流中得到了答案。

践行金融为民。中原红色金融从诞生之初,就将服务人民作为根本宗旨。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通过发放贷款扶持工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改善人民生活;冀南银行等边区银行在抗战时期稳定物价,保障民生;中州农民银行的存放贷业务始终围绕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改善百姓生活展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至当下,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把满足人民群众的金融需求放在首位,亦是重中之重。秉持这一宗旨,河南金融系统坚守金融为民的初心,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今年1月至4月,我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385.6亿元,同比多增809.8亿元。

真正扎根实体。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当下,都必须下好经济和金融一盘棋。河南作为经济大省,肩扛大梁,更需要金融助力。近年来,河南金融系统持续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涉农、先进制造业、民营经济等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力度加大。截至今年5月末,全省人民币贷款余额92196.7亿元,同比增长6.6%。前5个月,全省人民币贷款增加3286.5亿元。

不断追求创新。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发展壮大,中原金融事业天然具有创新基因,无论是首创的“物资本位+折实金融”模式,还是分布式印钞体系、随军银行等战时金融技术,都表明创新是中原金融事业的生命线。在数字浪潮奔涌的当下,金融事业更需高举创新大旗,目前河南已有有效探索。例如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推出“科技贷”“专精特新贷”等金融产品,助力中小企业产品升级创新。金融“活水”正源源不断流向服务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中原红色金融的发展历程,犹如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唯有传承党领导下的红色金融精神基因,才能在建设金融强国的新征程上,续写服务实体经济、造福人民群众的时代篇章,让红色金融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在实干中传承弘扬中原红色金融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在金融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州农民银行为代表的中原红色金融事业,蕴含着丰厚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新征程大力传承弘扬中原红色金融文化,对于我们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践行金融为民初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金融工作必须主动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在战争环境中,面对敌人经济封锁和军事攻击,中州农民银行坚持“钱袋子”服务“枪杆子”,通过中州币和“无利贷款”“折实贷款”等,有力促进了解放区币值稳定、生产恢复和商业流通,为中原解放和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做好当前金融工作仍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我们应从中原红色金融事业历史实践中汲取前行动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抓好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要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根本宗旨,聚焦“两高四着力”,强化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传导执行,深入推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促进金融资源持续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集聚,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狠抓党的作风建设,推动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中州农民银行干部职工恪守“绝不让公家和客户吃亏”原则,严格遵守“不准损害人民、不准拿人民一针一线、不准对任何人打骂”的“三不准”纪律,是老一辈金融工作者过硬工作作风的生动写照。我们应大力传承弘扬这种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的崇高道德风尚,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进一步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为金融事业行稳致远提供坚强保障。

(作者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

实习编辑:金怡杉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