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唐琴

7月4日,重庆举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朱江表示,近年来,重庆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发布会现场。记者 罗斌 摄/视觉重庆

首先,夯实制度支撑。制度规则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基础,重庆把有利于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各种制度规则“立起来”,为各类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市场环境。

产权制度方面,重庆以知识产权领域为重点推动产权制度统一,已建成运行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围绕知识产权纠纷诉讼、仲裁与调解建立了共治平台,累计调解矛盾纠纷95件。

准入制度方面,重庆以闭环管理为抓手推动市场准入制度统一,打造“渝悦·易企办”数字化应用,实现企业开办“一日办结”、高频事项“一体联办”、迁移登记“一次办理”、企业注销“一网通办”,连续三年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实现经营主体满意度达94%以上。

竞争制度方面,出台《重庆市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办法》,通过统一审查标准、审查程序的方式,强化对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减少行政权力对市场的不当干预,连续五年开展第三方评估,实现现有政策清理和新增政策审查全覆盖,公平竞争审查抽查发现问题同比下降8.75%。

信用制度方面,在统一信用制度方面,围绕为经营主体降成本、为群众办事提效率,形成“信用+融资”“信用+基层治理”等应用场景,看病先诊疗后付费、借书免押金等各类信用激励场景日渐丰富成熟,全国融资信用服务平台(重庆站)帮助经营主体获得授信金额超2240亿元,解决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

其次,消除市场壁垒。重庆坚持问题导向,针对重点环节和领域,持续提升政府监管效能,及时发现纠治各类不当市场竞争和干预市场行为问题。

比如,在防范不当干预市场行为方面,充分发挥案例的镜鉴作用,建立问题整改和案例通报制度,累计通报2批次典型案例19个,查实违规问题线索17个,发现和纠正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343件,违反公平竞争审查标准的问题检出率从2019年的16.25%下降到2024年的3.34%,有效引导各类主体规范自身行为,防止类似问题发生。

再如,在破除市场分割方面,针对电子招投标、人工智能技术、远程异地评标等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应用等情形,以及贯彻落实国家新政策新制度等要求,我市2025年5月29日新修订了《重庆市招标投标条例》,将于2025年8月1日起施行,实施后将进一步规范投标人行为,健全招标投标市场秩序。

重庆还开展了工程建设领域招标投标专项治理、政府采购专项检查,重点治理要求设立本地分支机构、本地缴纳税收社保等违规现象。

最后,促进经济循环。重庆围绕完善流通体制、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区域市场一体化等方面,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持续提高市场运行效率,促进要素资源畅通流动、高效配置。

比如,积极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聚焦货物的运转、全链条运行、物流协同组织等重点环节,出台落实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政策措施,今年一季度重庆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13.3%、较2024年底降低0.1个百分点。

再如,推动重点领域标准制定和修订,出台《火锅底料质量通则》《大米生产加工技术规范》等地方标准,建立覆盖电梯、起重机械等八大类特种设备更新评估地方标准体系,推动《民用低空无人驾驶航空器 避障体系》等团体标准制定,助推产业标准化水平提升。

另外,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探索川渝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构建营业执照“异地互发”服务平台,实现营业执照异地互办互发、立等可取。居民身份证换领、补领等35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川渝通办”,开展重庆成都公共服务一体化提质扩面行动,进一步推动公积金政策、长期护理保险等公共服务政策标准衔接统一,积极增加门诊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病种。

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部署,重庆将贯彻落实“五统一、一开放”的要求,抓好工作落实。

第一,严格落实2025年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入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持续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

第二,积极规范招商引资行为,深入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建立健全线索归集、核实整改、案例通报等长效机制,利用5月到10月这半年左右时间,集中清理一批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第三,深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推动川渝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事项达40项,“渝进蓉出、蓉进渝出”川渝同游游客数超1亿人次。

第四,持续完善现代流通体系,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牵引加快构建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推动重庆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尽早封关运行促进高水平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