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记者:王弘毅

长江芜湖段。通讯员 陶海金 摄

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以不足4%的国土面积撑起了超24%的经济总量,正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共下“一盘棋”,同谱“新篇章”。近年来,我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在协同创新、生态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合力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向纵深推进。

从技术到法治,协同创新汇聚强劲合力

近日,在合肥市长丰县岗集镇,一座正在施工的巨大圆形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国际最先进、亚洲唯一低能量区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先进光源”,其汇聚了第二代光源“合肥光源”和第三代光源“上海光源”的科技力量。

同步辐射光源被称为前沿科研的眼睛,它就像是个“超级显微镜”,能够为人们提供微观世界观测条件。合肥光源在半导体和能源材料等领域具有突出优势,上海光源则更擅长在生命科学和金属材料等领域的物质结构观测,两者能优势互补。

为建好用好“合肥先进光源”,长三角三省一市签署合作备忘录,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合肥先进光源’的光源亮度将比三代光源至少提高两个量级,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提供强大助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高级工程师赵周宇介绍说。

携手合作、协同创新。近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以推动“科技资源跨区域共享,提高区域创新能力,降低区域创新成本”为目标,在制度政策、联合攻关、实践载体、资源共享、环境营造等方面开展创新试验,共同营造创新创业生态。

2022年底,科技部与长三角三省一市联合印发《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我省积极作为,与沪苏浙携手共建高水平国家实验室体系,全省8608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与沪苏浙共享共用。此外,我省还牵头成立了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人形机器人联盟,参与建设数字长三角共建联盟,推进建设芜湖数据中心集群,并与沪苏浙共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

如今,长三角协同创新更是上升到法治化轨道。今年9月1日,全国首个以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为主题的区域协同立法将在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同步施行。我省积极响应,于7月10日率先通过《安徽省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以法治化、制度化保障加快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加速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谭海斌表示,将深化与沪苏浙科创协同,在科技创新上持续发力,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安徽力量。

从山水共融到廊道共富,生态共保联治守护绿色“基底”

从蓝天白云到碧水清流,从跨省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成立到绿色低碳转型的加速推进,长三角正用实际行动守护绿色“基底”,推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

皖苏两省交界的驷马山干渠出江口和紧邻的长江乌江水道,既是长江干支流交汇水域,也是马鞍山市和南京市交界水域。连续5年,在这片区域,每天清晨都能看到皖苏两省联合执法船巡查的“身影”。

“这一水域是长三角地区水路运输的重要节点和民生要道,航道水位变化大,通航环境复杂。”马鞍山市交通运输执法支队乌江闸水上检查站站长唐汝雄告诉记者,他们每天对乌江水道上的船只进行检查,包括船只本身适航情况,船员配备是否满足要求,船舶防污染措施是否落实等。

2020年4月,马鞍山市交通执法支队主动对接南京梅山海事处,携手乌江船闸管理所加入服务宁马交界水域航运高质量发展联盟,多次开展船舶防污染等专项联合巡航检查。

不只是马鞍山与南京,滁州与南京、宣城与南京都在执行联合巡航执法。2023年皖苏两省签订《苏皖交界地区跨界河湖共保联治备忘录》,共治效应正在发挥生态效益,长江干流马鞍山段水质多年稳定保持Ⅱ类。

5月21日,第二届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跨省合作推进会在黄山市歙县召开。皖浙两省政企、行业协会代表等共商“山水共融、廊道共富”新路径,推动杭黄廊道从“共护一江水”迈向“共富一廊道”。

会上,两地生态与文旅协作成果及《2025杭黄廊道重大产业项目》发布。其中,“黄山+千岛湖+杭州”高铁计次票串联起黄金游线,8条黄金游线上的30余家景区实施互惠政策和客源共享,同时谋划实施生态修复、文旅融合等领域多个产业项目,总投资超千亿元。

“这标志着皖浙跨界合作2.0版上线,杭黄世界级廊道将进一步出圈。”黄山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合作涵盖生态、产业、民生等30项领域。依托杭黄廊道,黄山与杭州持续共建平台、共育链条、共享资源,让人才、技术、资本在廊道内自由奔涌,打造长三角文旅融合发展新样板。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7年来,沪苏浙皖发力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系列生态环境治理成果不断涌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从“硬联通”到“软联通”,一体化合作释放更大红利

早上7时,马鞍山东站。

每天这个时候,车站里都聚集着许多赶火车的上班族。7时13分发车的D5646次列车,从安徽马鞍山市始发,终点是江苏南京市,由于下一班到南京的列车8时30分才发车,所以D5646次就成为许多通勤于南京和马鞍山的上班族的唯一选择。

陈树胜在南京从事汽车装潢生意,家在马鞍山,他每天要在两座城市间往返。固定的几班高铁车次和他工作时间不确定的矛盾,时常困扰着他。越来越多像陈树胜一样上演“双城记”的人,希望在南京和马鞍山之间通勤能够有更优选择。

这样的愿望,不久后将变为现实。在宁马城际铁路马鞍山市的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这条城际铁路起自南京西善桥站,终点马鞍山当涂南站,通车后,南京与马鞍山两市中心城区通勤时间将缩短至30分钟,两地来往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人们出行也有了除高铁之外的“第二选择”。

近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联合提速交通网络“硬联通”,共同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开通运营,长三角轨道交通运营公司顺利组建,跨省城际、市域铁路运营一体化持续推进。

与此同时,我省持续完善省际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推进机制,通往苏浙两省的5条省际断头路全面贯通。淮河干流安徽段全线整治完成,皖苏两省间的水运通道更加通畅。作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重要组成部分,合肥新桥机场国际航空货运集散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加快实施。

公共服务“软联通”也更加顺畅。目前,78项居民服务事项长三角“一卡通办”,176项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与沪苏浙合作共建的6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全部开诊,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启动建设,正积极探索异地养老新模式。

往来的畅达、要素的流动、文旅的交融……沪苏浙皖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合力谱写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崭新篇章。

《淮南日报》视频版(2025年8月20日)

责编 罗 崇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图片

点分享

图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