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的详解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子:读作zǐ或zi,汉语一级字,最早见于甲骨文 ,其本义是婴儿,引申指儿女,又引申特指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女儿、太子等,又泛指人、臣民,还有十二地支的第一位、结果实等含义。

◎ 果实、种子:菜~。瓜~儿。~实。

◎ 动物的卵:鱼~。蚕~。

◎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鸡儿~、猪儿~、狗儿~。

◎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

◎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

◎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

◎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

◎ 古代人名中的表字:如杜甫字~美,苏轼字~瞻。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

◎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

◎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

◎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

◎ 名字后缀,表未成年人、年轻人。甘肃省文县以南、四川部分地方对未成年人小名后加此字,表示年轻人:小明~、兰兰~、军娃~、美蓉~。

◎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孔子的专称:子曰诗云。

◎对某些特定人(如:儿子)的称呼:小子,小子不赖。

◎ 姓。

◎角色,叫化子,戏子,学子,义子

二、“孑”的详解

孑:读作“jié”;字义为:

1、单独,孤单:~然一身。~遗生物(活化石)。

2、 (~孓)蚊的幼虫。通称"跟头虫"。

3、小。《宋史·尹焞传》:"使主上孝弟通于神明,道德成于安疆,勿以小智孑义而图大功。"

4、 古同"戟",古代兵器名。

三、“孓”的详解

孑孓

孓:汉语汉字,拼音jué,与“孑”并用为“孑孓”(jié jué),蚊子的幼虫,是蚊子由卵成长至蛹的中间阶段,由蚊卵在水中孵化而成,身体细长,相对头部或腹部而言,胸部较为宽大,游泳时身体一屈一伸,俗称跟头虫。孑孓身体细长,呈深褐色,在水中上下垂直游动,以水中的细菌和单细胞藻类为食,呼吸空气。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农村大水缸里面,如果长时间不换水,仔细观察水里会有一些又短又细的小线虫,一伸一张地在游动,这种小生物就叫“孑孓”俗称【跟头虫】。时间长了线条变成逗号形状,最后身体变成一个圆球,慢慢地浮在水面上,其尾巴上有一条呼吸管道,需要到水面呼吸,受到惊吓又跑到水底,最后变成蚊子。所以词语【孑孓】就是特指蚊子的幼虫。

四、“孒”的详解

孒:是中国汉字,拼音是jué,总笔画3笔,“孒”是“孓”的古汉字,二者意思和读音完全相同,现在“孒”已经不怎么用。字义如下:

1、蚊子的幼虫。由蚊卵于水中孵化而成,其体细长,胸部较头部及腹部宽大,游泳时身体一屈一伸。通称跟头虫。《尔雅·释鱼》"蜎,环" 晋 郭璞 注:"井中小蛣蟩赤虫,名孑孓。"

2、形容肢体屈伸颠踬的样子。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 景州 一宦家子,好取猫犬之类,拗折其足,捩之向后,观其孑孓跳号以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