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度律是指 作为知识载体的直观对象(如实物、模像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简而言之,就是感知对象需要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才能被我们的感官所捕捉并清晰地识别。
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容易感知到雷鸣电闪,因为它的感知强度很高;而对于昆虫如蚂蚁行走的声音,由于其强度较低,我们往往难以觉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能够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
从另一个角度看,强度律也涉及到刺激物的大小、颜色、声音等刺激强度达到感觉阈限之上时,这些刺激物才能被人们清晰地感知到。这里的强度是相对强度,只有相对强度的刺激才容易引起人们清晰的感知。例如,“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话表达的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适度刺激虽然绝对强度较小,但也能产生良好的感知效果。
综上所述,强度律是感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了感知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被清晰感知,这对于教学和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