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企业或者机构做宣传的时候,会引用汤显祖的“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来赞美徽州美景。
一方面是宣传时候引用,进一方面不断有人对这句话提出质疑,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汤显祖这个人:
其人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明万历十九年(1591)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这句话出处:
他写诗背景是,自己落魄,朋友让他到徽州找许国(许国牌坊的许国)和解,他不愿意去,于是写诗表达自己的想法。
原文:《游黄山白岳不果》
序:吴序怜予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怎么解释呢?
咱们用老百姓听懂的话说说啊。
第一句,金银气,现在的话来看就是钱多,大家都知道,明清是徽商比较发达的时期,徽州地区全国有名的。以前有句话说:不到广东不知道钱少,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在明朝可以理解为不到徽州不知道钱少的感觉。
第二句关键点在于,黄白,有人说钱财是黄白之物,其实黄为黄山,白是白岳,即齐云山。这两个物像暗指徽州。
第三句难点在于“痴绝”二字。
痴绝 [chī jué]
藏拙(藏拙:掩藏拙劣,不以示人,常用为自谦之辞。或指故意不露锋芒,使外表看起来笨拙愚鲁,用于形容人谦逊、有意不冒尖。)或不合流俗(不同流俗:与世俗习气不同。形容品德高尚)的痴人。
这个是痴绝最初的意义。那么这个痴绝其实就是特立独行的意思。
第四句:无梦,这个也要重点看看。
无梦
白居易 〔唐代〕
老眼花前暗,春衣雨后寒。旧诗多忘却,新酒且尝看。
拙定于身稳,慵应趁伴难。渐销名利想,无梦到长安。
根据语境,无梦到长安应该理解为,打消了功名利禄的想法,也没有去长安的想法了……
那么,汤显祖的是应大致理解为:
你说想有权势,想让我去徽州看看碰碰运气,我这个人呢比较古怪,我不想去。
所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在诗句来看确实不是什么赞美。只是表达想法罢了。但是也谈不上讽刺挖苦徽州。
那么汤显祖为何不愿意去徽州呢?政见不同,也不愿意向不同政见势力低头。他曾上书皇帝,说世道乱是因为一些包括许国在内权贵捣乱导致的,但是许国是皇帝老师,于是皇帝把汤显祖贬官了。他朋友劝他去趟徽州,找退休在徽州家里的许国说说情……按照他的性格,肯定不会去低头的……
现在为何引用呢?
现在为何引用这句话呢?为什么认为是赞美呢?这个应该就是现代文字与古代文字的理解有区别了。
痴绝,现在人,如果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真容易误解。
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这句话是最早描述“痴绝”这个词语的,东晋顾恺之是大画家,据说他有三绝,痴绝,就是一个。
在这里,痴绝指藏拙(藏拙:掩藏拙劣,不以示人,常用为自谦之辞。或指故意不露锋芒,使外表看起来笨拙愚鲁,用于形容人谦逊、有意不冒尖。)或不合流俗(不同流俗:与世俗习气不同。形容品德高尚)的痴人。
这个是痴绝最初的意义。那么这个痴绝其实就是特立独行的意思。
现代人,如果说什么是痴绝?那么你第一印象是什么?恐怕大多数人会认为应该是“绝痴”绝对痴狂。
没有梦到去过徽州。
一起来看,这句话就是:一生特别痴迷徽州这个地方,竟然梦中都不曾出现过!(似乎有些遗憾有些赞美)
综上所述,其实黄山人眼中这句话是赞美的,但是如果刨根问底探究,这句话却又不是赞美。
所以说啊,这个问题是很有趣的,因为代指不同了。更多原因在于在现代人看来,这句话真的很“酷”。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