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市交通运输局发布《关于规范网约车平台经营价格行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一石激起千层浪,给当地网约车的“一口价”“特惠单”模式踩下了“急刹车”。

《通知》明确指出,鉴于近期出租汽车驾驶员集中投诉平台采取“一口价”“特惠单”等方式进行低价营销和恶意竞争,为维护市场秩序与各方权益,决定从8月19日0时起,全面暂停此类低价营销活动。文件同时强调,平台需严格明码标价,禁止利用算法进行价格欺诈或“大数据杀熟”,并要求平台限期自查整改。

西安交通运输局关于规范网约车市场的通知 图源网络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份旨在规范市场的《通知》迅速成为舆论焦点,在司机与乘客两大群体中引发了截然不同的反响,一场关于网约车定价与权益的“线上辩论”就此展开。

出行成本与乘客利益的“跷跷板”

“支持,低价单根本不赚钱!”在一些司机社群里,这份通知被视为“及时雨”。长期以来,许多网约车司机对“一口价”订单颇有微词,认为这种模式在锁定乘客支付金额的同时,也锁死了自己的收入上限,一旦遇到堵车或意外绕行,增加的时间和燃油成本只能自己承担。

然而,在乘客端,舆论却是另一番景象。社交平台上,质疑和不解的声音迅速成为主流。

“这是整治乘客乘车费用低的问题?”一位陕西网友的评论收获了大量点赞。许多消费者认为,“一口价”模式清晰透明,能有效避免司机为增加收入而故意绕路。“打车前就知道多少钱,能接受就打,不能接受就坐公交,不希望靠猜的。”一位四川网友表示。

随着讨论的深入,平台成了乘客的“集火点”。“平台抽成高不管,管我们消费来了?”“应该严格限制平台抽成,一单最多20%,这才是正事!”乘客们普遍认为,司机收入低的根源在于平台过高的抽成比例,而暂停低价活动,最终可能只是将成本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平台依然是最大受益者。

网民意见不一

多平台密集“降抽成”

当舆论的中心转向平台的高抽成问题,巧合的是,就在西安发布《通知》的前几天,多家头部网约车平台不约而同地宣布了“降抽成”举措。

8月15日晚,滴滴出行、T3出行、曹操出行等相继发布公告,主动下调抽成比例上限。滴滴出行承诺年底前将最高抽成从29%降至27%;T3出行也宣布抽成比例最高不超过27%;曹操出行则将上限下调至22.5%。随后,高德打车也跟进表态,推动合作平台落实抽成上限。

T3出行宣布降低抽成

这些来自平台的“让利”举措,似乎已在市场激起涟漪。羊城晚报记者在广州乘坐网约车时留意到,一位网约车司机的接单页面显示,一段以往通常为8元左右的短途行程,如今的司机端收入已显示为10元。这2元钱的涨幅,对司机而言,是最直观、最实在的改变。

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洪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认为,降低抽成比例是维护市场健康生态的有效举措,能直接提升司机收入的透明度。但他同时指出,司机的实际收入还受到派单量、奖励机制、市场供需等多重因素影响,实现司机群体收入的稳定提升,仍需长效机制的保障。

标本兼治,寻求多方利益“平衡点”

一边是地方监管出手叫停低价竞争,试图为司机群体“减负”;另一边是平台主动降低抽成,试图从分配机制上“让利”。这两股力量,共同将网约车行业推到了一个寻求变革的十字路口。

网约车 图源网络

事实上,“一口价”“特惠单”不是一定有问题,如果是合理的低价,又有保证司机收入的机制,优惠车价也是一种合法促销的手段,既让乘客得益,又能增加司机收入。

知名律师、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如果网约车平台的“一口价”“特惠单”价格长期低于运营成本,且目的是排挤竞争对手或独占市场,可能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四条第二款关于“低价倾销”的规定,即经营者不得为排挤竞争对手或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扰乱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根据新修订的将于 2025 年 10 月 15 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四条规定,平台经营者不得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平台内经营者按照其定价规则,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扰乱市场竞争秩序。

付建表示,普通促销行为与网约车平台“一口价”“特惠单”的界限在于是否存在强制或变相强制司机低价接单、是否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是否长期低于成本价以及是否破坏了市场竞争秩序等。如果网约车平台通过后台将费用转嫁到司机身上,迫使司机以低于其运营成本的价格接单,如以 “一口价”“特惠单” 等方式,迫使司机接受不合理低价,且该价格低于成本,那么就违反了上述规定。

公开资料显示,广东清远市、河南开封市、江西鹰潭市等多个城市也出手严管网约车“一口价”订单。广州市现有公开的文件虽然没有直接提及,但通过价格公示、禁止低价倾销、强化执法等综合措施对网约车价格行为进行了严格规范,实质上限制了低价竞争行为。此外,上述城市没有像西安市暂停“一口价”“特惠单”,而是明确要求平台不得强迫网约车司机接受“一口价”“特惠单”订单。相比起来,这种做法没有“一刀切”,保全了乘客和司机的选择权。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全国共有389家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较2020年底增加了约175家。与此相比,2020年12月,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共收到订单信息8.1亿单;2025年6月,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共收到订单信息7.57亿单。在网约车平台竞争越来越大、订单量下降的情况下,部分城市的网约车运力目前已出现饱和,司机收入有所下滑。

要真正解决司乘“两难”的困境,需要标本兼治。有专家认为,暂停低价营销,短期内或能提升司机的单均收入,但若平台抽成机制不改,司机的获得感依然有限,而乘客则可能因价格上涨而减少打车频率,最终导致订单量下滑,影响司机总收入。

未来的出路,或许在于寻找一个平台、司机、乘客三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这不仅需要监管部门在制定规则时,充分听取包括消费者在内的各方意见,同时也要加强对平台的全面监管,要求平台企业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通过更透明的计价规则、更合理的抽成比例和更高效的运营调度,在保障自身盈利的同时,切实维护好司机和乘客的合法权益。

文|记者 林翎 实习生 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