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使用智能手机拍摄制作短视频(8月24日摄)。

同心苑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教老人进行养老认证(8月24日摄)。

如今,互联网及数字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电子政务、智慧交通、网上医疗、电子支付等为市民带来巨大便利,也为老年人带来新的挑战。帮助老年人更好融入信息时代、共享数字化发展红利,是当下最需要解决的课题,更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提升数字技术适老化水平。

“数字融入”初体验“隐形门槛”带来重重困境

今年7月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报告显示,截至6月份,60岁及以上银发网民规模达1.61亿人,老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达52.0%。然而,目前各类科技和互联网应用的产品设计、操作习惯主要迎合年轻用户群体喜好,致使老年群体对于新事物充满好奇却存在“不敢碰、不愿碰”的矛盾心理。

前段时间,家住兴庆区云和家园小区的武阿姨,揣着皱巴巴的挂号单站在医院大厅,只见自助机的屏幕亮得晃眼。她按照工作人员的引导点了“取号”按钮,可手指刚碰上去就跳转到别的页面。有人轻轻问:“阿姨,要不我帮您?”武阿姨摆摆手,脸憋得发红,哪好意思承认自己连取号都搞不定。

折腾了快10分钟,最后还是导诊台的姑娘帮了忙,“阿姨,现在都用手机挂号啦,省得跑腿。您今天运气好还算排上了,万一大老远来了再没号,多耽误事儿啊。”武阿姨应着,心里不是滋味:自打和老伴来城里带小孙子以来,遇到的麻烦就一个接一个。

这天在菜市场的遭遇也让她心里充满困惑。武阿姨挑了把青菜,摊主说扫码支付有优惠券,武阿姨听不太懂这句话,便掏出现金支付菜钱。摊主皱着眉找了半天零钱,嘟囔着:“现在谁还带现金啊。”拎着青菜往家走的路上,武阿姨忽然想起儿子给自己买的智能手机——躺在抽屉里快半年了,她总想着“那是年轻人的玩意,我搞不懂”,可接连遇到的磕绊,让她心里动了学会用智能手机的念头。

同样面临困境的,还有西夏区朔方路街道同心苑社区的独居老人吴凤华。“老年机只能接打电话,连时间都看不清楚。”回忆过去,吴凤华叹了口气。今年80岁的她因不会使用智能手机面临诸多不便:交燃气费要排队、买日用品要托邻居捎带、想了解外地子女的近况只能靠听声音……

“哎哟你们看看,学生请我录段弹钢琴的视频,我折腾了半天也不会弄,还差点把手机摔了。”家住兴庆区景墨家园小区的退休钢琴教师李慧琴向社区工作人员求助。

说起差点被骗的经历,退休教师王云霞仍心有余悸:“那天太危险了,我接到冒充抖音客服的电话,说开通了抖音直播会员,若不关闭将每月扣款800元。我一听慌了神,差点按照对方的要求下载了一个APP。”

……

面对新技术,老年人的烦恼并不少。

“数字生活”成长记 银发族也能悦享智能生活

今年69岁的康叔居住在兴庆区丽景街街道康平社区,是一位远近闻名的银发摄影师、“视频号达人”。

“我一直喜欢拍照、摄影,总羡慕年轻人能用短视频记录美好生活,于是就搜索网上的教学视频跟着学习,还经常向身边的年轻人讨教。”靠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康叔的短视频制作技能越来越精湛。

62岁的田枫在银川老年大学学习近10年,从智能手机使用、短视频拍摄与制作,到非洲鼓、民族舞,再到无人机操作,田枫学习了很多“新玩意儿”。现在,她出门旅游要带着手机支架,还要通过航拍记录精彩瞬间。“连我孙女都要向我学习无人机操作技巧。”田枫的话语体现了银龄一族拥抱时尚数字生活、不断提高幸福指数的生动画面。

上个月,兴庆区银古路街道云和社区举办“银龄数字课堂”,武阿姨成了最积极的学生。她不光学打车、挂号,还跟着年轻老师学做短视频。在使用微信支付功能时,武阿姨的手抖得像秋风里的落叶,手机镜头对着收款码就是扫不上,要么晃得找不着北,要么贴得太近模糊成一团。社区工作人员握着她的手腕慢慢移动:“您看,镜头框住那个小方块就行,不用急,您刚开始得慢点,熟能生巧。”

终于,“支付成功”的提示音脆生生地响了,武阿姨长舒一口气,感叹这咋比年轻时干农活还累?晚上,老伴吃着她点的外卖,不解地问:“你天天捣鼓手机,不累吗?”武阿姨举着手机给他看刚剪好的视频:她站在医院自助机前,比着“耶”的手势,配文“今天帮仨人取号啦”。

“以前交电费要走两站路,现在点一点手机就搞定了!”吴凤华高兴地说。同心苑社区开设的智能手机培训班成了她的“解忧杂货铺”——志愿者手把手教她,从找到APP开始一步步完成电费、燃气费缴纳。最让她开心的是学会了微信视频功能,“现在每天晚上都能和孩子们面对面聊天,看到他们感觉就像在我身边一样。”吴凤华捧着智能手机,眼角的皱纹笑成了月牙。

70岁的连秀婷学会了用手机相机的“夜景模式”拍下小区花坛里的月光,她忍不住在朋友圈配文:“智能时代的镜头,让生活的诗意有了新的注脚。”74岁的陈兴福不仅能熟练刷短视频了解时事,还自学了剪辑软件,把自己种的月季花拍成短视频,“大伙儿一句‘老陈真行啊’,就是我最大的动力。”陈兴福笑着说。

“数字技能培训不是简单教老年人使用APP,而是要让他们感受到‘科技服务于人’的温度。”同心苑社区党委书记张爱萍介绍,活动开展半年来,已有120余位老年人参与培训,其中,20余位老年人已成为社区的“数字达人”。

跨越“数字鸿沟” 让科技更好服务于老年人

在智能化时代,如何填平“数字鸿沟”?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生活、享受其带来的红利,是政府、社会与家庭都要面临的综合课题。

“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从自身来看,老年人对现代科技的接受度较低,他们难以融入以数字化为核心的商业市场。从产品和科技来看,绝大多数产品设计追求年轻化,普遍以年轻人为核心,忽视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另外,社会支持不足、家庭陪伴缺位等都会加剧“数字鸿沟”。部分公共服务数字化改造过程中缺乏适老化设计,年轻一代因工作繁忙,疏于对老年人的数字技能辅导。对网络安全的顾虑也加剧了老年人的抵触心理,接收诈骗信息也导致老年人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降低。同时,智能设备功能繁复、老年人专用APP稀缺、部分适老化改造流于形式等问题都让老年人备感困扰。

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老年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现代科技产品,却不愿使用、不敢使用。比如,老年人宁可现场排长队去医院挂号也不愿意用网上的便捷服务,担心操作不当导致挂不上号,给自己带来更多麻烦。

对此,专家表示,公共服务不应“一刀切”,而应“多兼顾”,为老年群体保留“老办法”。面对众多“非网民”老年群体,银行、铁路、医院等单位应留足人力,以开设专属窗口等方式,让老年人“新”“老”兼可。

目前,我市不断推进适老化改造提质增效,加强智慧养老服务,将智能设备与社会公共服务的适老化、可及性改造纳入无障碍建设范围,针对老年群体出行、就医、购物、文娱等场景推出适老产品和服务。银川市各社区、部门通过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帮助老年人提升数字素养;各老年大学开设智能手机操作及短视频剪辑培训班,为老年人提供“练武场”。

一位产品设计师表示,希望能配合企业加快研发改造各类适老智能应用,如“一键叫车”“一键呼救”“刷脸支付”等,进一步减轻老年人的操作负担,让数字智能平台成为老年人的得力助手。

有调研结果显示,48.6%的老年人表示在晚辈的指导下学习使用智能手机时,感受到对方耐心不足,代际间的“数字反哺”尚待加强。子女应当在父母身上倾注更多时光,以孝心和耐心向老年人传授反诈知识,让他们安享数字时代。

亮点经验

♦推出适老产品和服务

♦开设智能手机操作及短视频剪辑培训班

意见建议

♦面对众多“非网民”老年群体,银行、铁路、医院等单位应留足人力,以开设专属窗口等方式,让老年人“新”“老”兼可

♦子女应当在父母身上倾注更多时光

记者手记

展现科技的温暖底色

当“数字技能进社区”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渴望跟上时代,拥抱智能生活,解锁无限可能。

正如田枫一边操作无人机,一边对记者说的话:“我从不觉得科技限制老年人使用。手机屏幕小,我就用电脑剪辑。学习无人机一学期学不会,我就又报了一学期。成功没有捷径,唯有不懈努力与坚持。”

越来越多的爷爷奶奶用行动证明,数字世界并非年轻人的专属领地。他们的指尖或许不再那么灵活,视物或许需要老花镜的辅助,但对生活的热爱、对连接的渴望、对尊严的维护,在智能时代的赋能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光彩。

银发族的数字生活,消减了“科技冷漠”的标签,展现出科技本该有的温暖底色——工具服务于人,服务于每一个生命阶段的需求与渴望。

记者 徐碧颖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