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月静(广西大学)
近日,武汉市民白女士在一家宠物店花费近2000元购买的雪纳瑞幼犬,不到一周便因细小病毒死亡。据报道,这并非个案,有多人在该宠物店购买宠物后遇到类似情况。当地市场监管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宠物店5年内多次更换法人,今年已接到多起投诉。(4月10日 极目新闻)
“星期宠”现象屡见不鲜,其危害已引发广泛关注。在《2024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宠物消费中的‘星期宠’维权纠纷”赫然在列。这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宠物交易市场的沉疴积弊,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公然践踏。
“星期宠”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成为顽疾,根源在于其背后精心设计的灰色产业链与欺诈套路。这些无良商家往往以“低价”为诱饵吸引顾客,将健康状况堪忧、甚至带病的幼宠仓促售出。他们深谙消费者心理——在活泼可爱的“萌宠”面前,人们容易冲动消费;而幼宠更换环境后极易发病的“应激窗口期”,恰好成为他们推卸责任、玩弄“时间差”的借口。更狡猾的是,频繁更换注册主体、伪造身份信息等手段,使得消费者即便历经波折胜诉,也往往面临执行难、损失难以追回的困境。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式经营,本质上是对监管漏洞的恶意利用。
在这条残酷的“星期宠”产业链上,受害者远不止是蒙受经济和情感损失的消费者。那些被当作“一次性商品”“快消品”来繁殖的宠物,从降生那一刻起,就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为了极限压缩成本,无良商家无所不用其极:在条件恶劣的“黑作坊”式繁殖场,母宠被迫沦为“生育机器”,进行永无止境的繁育;幼崽则在肮脏拥挤、疫病横行的环境中挣扎求生,其免疫力低下几乎是必然结果。运输途中,大量健康状况不明的宠物被野蛮地塞进密闭空间,交叉感染、病情加剧的风险急剧增加。抵达宠物店后,即便明知宠物已患病,商家也会通过注射药物等手段,强行维持其表面的“活泼”假象,诱骗不知情的消费者购买,最终酿成生命与信任的双重悲剧。鲜活的生命绝不该被当作流水线上的冰冷商品,动物的痛苦更不应成为商家血腥牟利的筹码!
铲除这一行业毒瘤,需要多方合力、重拳出击。立法层面,应尽快出台专项法律法规,建立覆盖从繁殖、检疫、运输到销售的全链条、无死角监管体系,明确各环节主体责任。执法层面,多个部门需建立高效联动、信息共享的联合执法机制,对涉及“星期宠”投诉、频繁更换法人、劣迹斑斑的商家实施“黑名单”制度与严厉惩处,大幅提升其违法成本。行业层面,宠物行业协会应当积极作为,制定更为严格的行业准入与操作规范,推动建立可追溯、有保障的正规繁殖销售体系,净化行业生态。消费者教育同样至关重要。正如市场监管部门提醒的那样,消费者购买宠物时务必擦亮双眼:选择信誉良好、资质齐全的固定商家;仔细核查并索要完整的疫苗接种和健康证明;签订权责清晰、条款详尽的购买合同,并妥善保留所有凭证。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一些积极的改变正在发生。前不久,全国首例“星期宠”刑事案宣判,12位宠物从业者因诈骗被判刑。这不仅维护了消费者权益,更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对潜在的无良商家起到了强有力的震慑作用。此次,受害者白女士与其他消费者自发组建了维权群,抱团取暖,共同发声。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再选择沉默,当媒体监督的聚光灯与行政监管的利剑形成合力,“星期宠”的生存空间必将被逐步压缩。
但我们期待的,绝不仅仅是零星几个不良商家的倒掉,而是整个行业的刮骨疗毒、正本清源。只有当我们能够为这些无法为自己辩护的弱小生命构筑起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坚固防线时,人性的光辉才能真正驱散阴霾,照亮市场的每一个角落。
生命的价值,从来无法用金钱衡量;商业的伦理,绝不应被唯利是图所定义。整治“星期宠”乱象,不仅关乎对消费者权益的切实保护,更深刻地拷问着我们社会文明的成色与底线。期待在不远的将来,法律的完善、监管的到位、行业的自律和公众的觉醒能够共同发力,让每一只宠物都能彻底摆脱“星期”魔咒的阴影,在一个充满爱与责任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度过它们完整而无忧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