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泓碧水润民生——镇原县创新水务工作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庆阳融媒记者 路岗 白勇涛 刘宏涛 俄少飞 见习记者 李洺锐 通讯员 曹延延
初夏时节,站在镇原县吴家沟水库的堤坝上远眺,两岸绿树与清澈的水面交相辉映。不远处的净水厂正在运转,将汩汩清流送入千家万户。
这座承载着全县人民期盼的“十四五”重点水利工程,在历经两年多的建设后,于2024年11月试通水,如今正以蓬勃之姿迎来首个灌溉季。
汩汩清流,既是民生之基,更是发展之要。近年来,镇原县以“水务一体化”改革破题,通过机制创新、工程提质、服务升级,让每一滴水都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因子”。
从“多头管水”到“一网通办”
“过去,维修管道要跑三四个部门,现在,一个电话就有专业队伍上门维修。”开边镇陈坪村水管员王百合说。这一变化源于镇原县推行的“建管一体化”模式——大型工程由县水务局建设、质监站监管、水务公司全程参与;小型工程维修由专业公司“包干到户”,实现了项目建设到运行管理的“建管一体化”,降低了后期运营的成本。
在吴家沟水库调度中心,电子大屏上实时跳动着一处处供水工程的数据。“我们整合原农村供水和城区供排水公司,成立了专业化运营主体,设立了20个分公司、3支应急抢修队,98.5%的供水问题能在24小时内解决,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镇原县水务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王万辉说。
更让群众称赞的是“四级管理”机制:县有水务局、运行管理有水务发展有限公司、乡镇有水利工作站、村组有水管员。该机制确保了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加上群众参与的监督网络,形成了立体化服务体系。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实现报装、缴费、投诉“一网通办”,畅通“信、访、电、网”四种诉求表达渠道,宣传服务监督电话及户内供水设施保暖措施,加强县乡两级监督服务电话值班值守,确保值班电话接通率达到100%、故障排除率达到100%、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3年来,镇原县累计新打机井19眼,铺设管道2050.6公里,安装智能水表6720块,27997户群众告别“用水难”。
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在县疾控中心检验科,工作人员慕小星正在对末梢水样本进行水质检测。她说:“每月对集中供水工程进行全覆盖检测,检测水样10份;对分散工程进行抽样检测,每月抽检2至3个乡镇的8至10份水样,检测指标均为19项。2024年,累计检测525份样本,合格率为100%。”这样的“安全防线”在镇原县已成常态——卫生部门定期监测、供水公司每日巡检、第三方机构随机抽查,拧紧用水“安全阀”。
吴家沟水库清淤扩容、新建净水厂,利用洪河地表水置换受水区地下水,从根本上改善水质;建立“千吨万人”工程水质检测实验室,实现23项常规指标乡级检测;县城西区供水设施改扩建工程水源地与吴家沟水库形成城区双水源,供水能力明显提升;开展年度“拉网式”水质摸排;设立水事监督服务热线,实现问题即时响应……镇原县通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农村供水保证率达98.5%,水质达标率100%,有效破解了季节性缺水、水质不稳定等难题。翻开镇原县2024年“农村饮水安全项目清单”,三岔镇安岔榆杨湾水质提升工程、苦咸水改造项目等4大工程全部竣工,1.5万户群众用水水质得到提升。
从“城乡分割”到“同质同服务”
2024年10月,镇原县水务发展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整合城乡供水资源,实现“三个统一”:统一规划建设、统一水质标准、统一服务规范,城乡供水实现一屏统管,日均供水量达13000立方米,服务半径覆盖19个乡镇及县城。
吴家沟水库工程项目总投资3.91亿元,以城乡供水一体化为核心,通过洪河-库区-净水厂三级联供体系,实现县城与乡村供水管网互联互通、水质同标。水库清淤扩容后,年供水能力提升至610.5万立方米,同步保障洪河川区1.2万亩高标准农田灌溉,助推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服务均等化。
针对农村供水“最后一米”难题,镇原县创新推出“五级联管”模式:县级统筹+乡镇督导+村级落实+水管员巡查+农户监督。建立村级微信服务群,配备24小时服务热线,实行“135”服务承诺——户内故障1小时响应、村网问题3小时处置、主干管网故障5小时抢通。
同时,创新“双轨运行”管护体系,一方面实施农村水源保障工程,新打深水井全部采用全孔取芯技术,另一方面建立“工程改造+日常维护”双轨机制。2024年,投入40万元维修基金,更换冻损管道3.3公里,整改55处隐患点,同步推行“基本水价+阶梯水价”制度,对特殊困难群体实行水费减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