晌午时分,信宜市钱排镇一座不起眼的小屋里炊烟袅袅,阵阵饭香悠悠飘散开来。屋内窗明几净,物件摆放得井井有条。房内床褥平展,衣物叠放妥当,空气里还散发着若有若无的淡雅花香。倘若无人提及,任谁都看不出这是一个由聋哑残疾的妻子照料着瘫痪卧床丈夫的家庭。

熊贵,虽患有聋哑双重残疾,但仍顽强面对生活。

看似岁月静好、井然有序的背后,是熊贵十五年的坚守。她面对丈夫高位截瘫、幼子待哺,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成为家庭脊梁,更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带动乡风文明。

命运多舛

无声撑起半边天

1985年1月,熊贵诞生于钱排镇梭垌村的贫寒之家,先天性聋哑残疾为她的人生设下重重难关。那时,梭垌村偏远落后,特殊教育匮乏,适龄的熊贵只能辍学,跟着父母操持农活,渐渐成长为家中务农主力,于无声中走过二十余载。

2008年,经人介绍,熊贵结识了同样身世坎坷、无父无母的刘健,二人经相处熟悉后,携手步入婚姻殿堂,开启新生活。

命运的齿轮再次无情转动。2009年矿井事故的巨响,击碎了熊贵刚组建两年的小家。当时她已有身孕,满心期许化为泡影——丈夫刘健遭遇重创,虽经抢救保住性命,却下肢瘫痪,生活不能自理。

熊贵照顾刘健日常。资料图

面对这如山般沉重的打击,熊贵只能坚强起来。在接下来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她推着轮椅辗转各大医院,在完全静默的世界里完成挂号、缴费、手术签字等复杂流程;问诊室,她手势不停,全力配合医生详述病情。这个连自己名字都是丈夫教写的农妇,硬是在无数医疗文书上留下工整签名。

待刘健情况稳定后,熊贵带着他回到家中,日复一日地天亮就起床,准备营养饭菜、帮丈夫翻身、擦拭;闲暇时,她将丈夫推出院子晒太阳,用简单的手语和表情分享着家中琐事、邻里见闻;她还带着儿子刘德松一起照顾刘健,刘德松也格外懂事,学习上刻苦努力,生活中主动帮着母亲分担家务,给父亲讲学校里的趣事……

熊贵准备饭菜。

在熊贵坚持不懈的陪伴下,刘健眼中有了丝丝生气。他不再消极抗拒,开始主动拿起碗筷,一口一口吃下饭菜。曾经静谧得有些压抑的小院,如今时常回荡着欢声笑语。

“刘健这几年被照顾得很好,身上的褥疮都没有了。”梭垌村卫生站医生李先科谈及刘健的近况,不禁赞叹,“这肯定离不开熊贵的悉心照料。”

自强不息

点亮乡村希望之光

为了支撑起丈夫的医疗支出和家庭生活开支,熊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辟出一番天地。

早几年,村“两委”特意为她安排了城乡清洁工程公益岗。她总是赶在第一缕阳光洒向文化广场前,把青石板缝里的落叶碎屑扫得纤尘不染;午后,她便一头扎进三华李果园,利落地除草松土、剪枝、疏花疏果;傍晚踩着余晖,她又踏入不足十平方米的小菜园,麻利地给生菜、青瓜、油麦菜、玉米浇水除草,还赶去喂家禽……

梭垌村妇联主任李金华(左)探望熊贵,手把手指导三华李疏果。

“她可聪明了,参加不了镇上的专业培训,她就蹲在田埂观察邻里操作,用手机刷短视频学习种植技术,将几十株三华李经营得硕果累累。”邻居凌婆婆谈起熊贵,全是赞赏。

梭垌村妇联主任李金华感慨:“以往她负责搞卫生的地段总是干干净净的,果树挂果率比很多老把式还高。”更难得的是,熊贵还照顾着外出打工的小叔的儿子。家里两个孩子被她教导得十分懂事,学业上没有耽搁,放学主动帮刘健擦身喂饭,是乡邻交口称赞的好少年。

熊贵看儿子写作业。

这一路曲折艰辛,熊贵也收获许多善意。多家电视台、报社纷纷上门报道,熊贵一家的故事传递到了千家万户,无数观众为他们加油鼓劲;一波又一波的志愿者、爱心人士接踵而至,不定期为他们家送上关怀,贴心地为熊贵讲解刘健日常护理要点;村委干部也时常上门走访探望,分享着村里的新变化、新发展。2023年3月,熊贵荣获2022年第四季度孝老爱亲类“广东好人” 。

熊贵每日照顾家庭的勤劳身影和常年挂在脸上的和善笑容,悄然改变着大家的价值观。村民们慢慢从“可怜这家人”转变为“佩服这媳妇”。

时光轮转更迭,她的故事还在继续,宛如春日里永不缺席的艳阳,也激励着更多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勇往直前、永不言弃。

【评论】

凡人微光映照文明长河

熊贵没有被困境打倒,靠着寒来暑往、脚踏实地的努力,实现物质上逐步脱贫;在精神层面,她悉心照料丈夫、抚养孩子、带动小叔子家孩子成长,以乐观坚韧的态度面对生活,让家庭充满温暖与希望。

这种在困境中对物质生活的拼搏和精神世界的坚守,恰恰是乡村振兴所追求的目标,即村民生活不仅要富足,精神也要充实饱满。

正是在这样相互扶持、积极面对磨难中,熊贵一家的生活逐渐拨云见日。他们的故事也像一阵春风,吹遍了整个村子,村民们看到了坚韧的力量,邻里间变得更加和睦,乡村风气焕然一新。

其实,熊贵并非个例,在中国广袤的乡村,还有无数个“熊贵”。他们虽然力量渺小如微光,身处各自的困境,却从未停止奋进的脚步,始终坚守着内心的美好。

而当这些微光汇聚成群,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每一个个体,无论多么平凡,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

撰文:李阳诗 通讯员 高干

【作者】 李阳诗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