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东莞市茶山镇第二小学(下称“茶山二小”)的科学课堂上,一位由AI技术“复活”的茶圣陆羽正生动讲述着茶多酚的奥秘。学生们围绕“为家人设计健康茶饮”的任务,借助AI语音助手获取信息,通过实验发现绿茶、红茶、乌龙茶的茶多酚含量差异,最终完成充满温情的个性化方案。这堂《智慧茶艺师,探秘茶多酚》课例,正是茶山二小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学科教学、点燃学生探究热情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教育领域的当下,茶山二小秉承“童创教育”的办学理念,以敢为人先的姿态,在2020年就开始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践探究,以人工智能为突破口,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特色课程、创新评价体系、校本化项目等一系列举措,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智慧育人新生态,为小学阶段人工智能教育的落地提供了鲜活样本。

茶山二小刘美霞老师展示科教名师公开课《创作月相日历》
特色课程与实践
让AI融入教学课堂
人工智能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等政策文件陆续发布。这些文件明确提出,面对信息时代的技术变革,学校必须主动拥抱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将其作为推动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深刻变革的核心引擎。通过构建智能、高效、人性化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人工智能正成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校高效运转的重要工具。
一系列文件正与茶山二小多年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不谋而合。茶山二小党支部书记、校长张茂良认为,人工智能教育不应是孤立的技术传授,而应与学科教学、学生兴趣培养有机结合。在这一理念引领下,学校创新推出“项目化・创中学”实践课例,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深度体验AI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的同步发展。
教学中,“创中学”智能体扮演“知识拓展者”角色,能为学生提供补充信息以延伸学习边界。以茶山二小刘淑玲老师的《不倒翁》课程为例,刘淑玲围绕不倒翁制作设计三个衔接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恐龙不倒翁激发学生兴趣并融入教学全程,还通过可磁吸白板直观呈现学生思维过程。项目拓展环节,她还搭建知识支架助力学生转变思维方式。

茶山二小刘淑玲老师展示《不倒翁》课例
张茂良认为,“项目化・创中学”实践课例这一教学方式变革,是人才培养的助力器。它打破了传统课堂边界,实现素养落地与学业质量提升,让人工智能成为激发学生兴趣、深化知识理解的催化剂,为新质生产力领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以少年科学院为依托,茶山二小运用AI赋能助推学生科学兴趣的个性化发展,撬动学生思维的发展,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敢于探索”的精神。学校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从基础的AI概念到简单编程实践,再到智能小车避障等项目应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学校还借助“520课后服务”,为对AI感兴趣的学生提供进阶学习机会,“创中学”智能体也会根据学生兴趣和进度推荐探究资源,让学习更具个性化。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外部资源单位合作,共同打造优质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评价跃升
大数据绘就学生成长全景图
人工智能作为一项基于大数据的新技术,可以全流程、全方位、全要素分析挖掘各类学校日常数据,为构建师生个性化支持与发展体系提供支撑。因此,茶山二小以人工智能为引擎,驱动教育评价从单一结果转向全景过程,构建了覆盖“五育发展、课堂教学、兴趣成长、安全生活”四大维度的动态评价体系,形成学生个性可视化的成长轨迹。

茶山二小学生过程性五育发展评价体系
在五育发展评价中,学校借助人工智能的大数据统计功能,全面记录学生的成长情况。学校通过拍照记录学生在各类活动中的表现,以勋章激趣、积分赋能的方式,激励学生关注自身素养的成长。以体育活动为例,运用AI智能工具记录与分析学生的体育过程性发展,以活动为形式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以个体优秀激励群体进步,实实在在把体育锻炼落实到位,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种乐趣。

学校老师给学生展示AI体育测评在体前屈、肺活量等方面的应用
在智育方面,茶山二小的实践颇具成效。学校引入作业扫描仪这一人工智能工具,显著提升了作业批改效率——它能快速精准地完成学生练习的批改,并实现自动留痕。这不仅减轻了教师重复性批改的负担,还让教师得以精准收集学生的练习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调整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老师可以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优化教学设计,真正实现了“以学定教”。

茶山二小引入作业扫描仪
在兴趣成长评价和安全生活评价中,人工智能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通过智能设备监测学生在兴趣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行为,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建议,促进学生全面成长。这种全方位的评价体系与学科教学紧密相连,为教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供了依据,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过去对学生的分析,多依赖教学经验和日常观察。如今有了人工智能的助力,我们能通过数据更深入地了解学生。”茶山二小的老师说。
成效显著
荣誉与成果彰显教育革新力量
去年3月,东莞市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工程张茂良工作站及东莞市张茂良名校长工作室受邀参加了第三届教育学原理课程群虚拟教研室高峰论坛。论坛上,张茂良围绕“教育强国背景下的教育理论创新”,以《“创中学”教学方式的变革研究》为题为与会嘉宾做了分享报告,赢得了在场观众的一致认可;9个月后,茶山二小课改团队受香港举办方的邀请参加了“学与教博览2024”。活动上,张茂良以《创中学——基于项目的创造性学习》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东莞市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工程张茂良工作站及东莞市张茂良名校长工作室受邀参加第三届教育学原理课程群虚拟教研室高峰论坛
这一系列活动都是教育界对茶山二小人工智能教育探索的肯定。经过多年深耕,茶山二小的人工智能教育已结出丰硕成果。学校先后荣获教育部第一批智能研修平台规模化应用领航培育校、全国数据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优秀实验校、广东省人工智能实验学校等多项荣誉,成为区域内人工智能教育的标杆。
在教育创新案例评选中,学校的《数智化赋能评价,大数据助力成长》入选广东省第二批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基于人工智能的过程性评价》获广东省信息素养融合大赛一等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学校工作的肯定,更印证了其探索路径的科学性与可复制性。
与此同时,学生与教师在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教师的AI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也得到有效培养。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积极发挥辐射引领作用,牵头组建了包含30余所学校的教育联盟,同时组建科学、信息及有经验教师构成的骨干团队,通过“以一带多”模式推广AI教学,同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策略,为教师提供更多学习机会。
经过多年探索,在茶山二小,人工智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技术术语。它化身课堂里与学生对话的“陆羽”,成为作业本上精准的批改笔迹,是记录孩子每一次跳跃、每一次探索的成长伙伴。张茂良主导的“创中学”智能体,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串联起教与学的革新,让30余所联盟校共享智慧,共同推进智慧教育落地。接下来,茶山二小将继续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为东莞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注入新的动力。
撰文:李玲 黄婷
统筹:王慧 黄婷
学校供图
【作者】 李玲;黄婷
教育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