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善茵 朱绍杰
“五一”假期已开启,快来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近距离欣赏赵少昂、黄般若笔下的水墨山河,或许你会发现,在美术馆也能赏遍祖国大好河山。
4月29日,为梳理岭南艺脉,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特别推出《岭南逸韵 妙合自然——赵少昂艺术展》,同期展出的还有《删繁就简开新境:广州艺术博物院藏黄般若山水作品展》。
两位岭南画坛大师都喜欢旅游写生,踏遍祖国山河的同时也积累了毕生艺术创作中的重要素材,他们擅长通过以形写神的笔墨语言赋予生活中的平凡物象以文化寓意,对中国近现代的美术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羊城“赏花游”:烂漫春光万物可爱
步入《岭南逸韵 妙合自然——赵少昂艺术展》展厅,一面青色为主色调的动态投影墙上,几抹淡墨绘成的游鱼从八方游来,这是以赵少昂作品《群鱼逐落花》为灵感构建的互动装置,寓意宾朋汇聚一堂,也暗示观众:您已置身岭南花鸟世界。
赵少昂画作《萱草》,用寥寥几笔,勾勒出一株向下微倾吐蕊的花与笔直的茎叶喷薄而出的生命力。画面上方还有一只展翅的昆虫,动静结合,肆意洒脱而不失细节,结构严谨而颇具韵致。
策划人郝锦绣说:“萱草在古代又被叫做‘无忧草’,经常被用来代指母亲。1945年赵少昂的母亲逝世,而他当时正远赴广西任教途中,无法见母亲的最后一面。1947年,他便创作此画来纪念母亲。”
再看《木棉红占岭南春》,赵少昂采用独创的“颤笔”技法,作画时主观制造出细微的抖动,让墨线随着节奏产生天然的肌理。
“画派南天有继人,赵君花鸟实传神,秋风塞上老骑客,烂漫春光艳羡深。”徐悲鸿曾为赵少昂题诗,感悟其花鸟画的生动传神。赵少昂的花鸟画色彩明丽,“一笔之功”“以色赋形”是其绘画中的一大特色。
1930年,赵少昂的作品《白孔雀》在比利时万国博览会获金牌奖,同年在广州创立画馆“岭南艺苑”,收授门徒。他44岁之前主要活动于广州,1948年移居香港。在岭南文化的滋养下,他成为继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之后,推动岭南画派发展壮大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中国传统艺术的象征体系中,花鸟常喻意柔美、灵动,而走兽大多象征力量或野性。两者对比,体现出自然界的平衡,亦反映了人类对刚柔并济的追求。赵少昂不仅擅画花鸟,其走兽画也生动有趣,惟妙惟肖,形神兼具,得高奇峰之真传,注重刻画对象独特的性灵。画作《白孔雀》中,孔雀羽毛的幻彩变化和轻柔纤细的质感呼之欲出,尽显其高超的写实造型能力和工笔技法;画作《月夜猿啼》中,一轮圆月高悬,一只猿猴单手攀藤,整个画面在静谧中透出生机。赵少昂曾强调:“画走兽要威而不凶,猛而不恶。”这位岭南画派杰出代表对物象观察细微,兼具精准的写形能力,尤擅营造画面氛围,将自然之趣巧妙地融入画中。

桂林“山水游”:纵情山水尽享宁静
赵少昂的绘画题材涉猎广泛,洋溢着浓郁的岭南地域气息。“师古人”进而“师造化”的历程,在他的山水画中尤有体现。1943年,他获聘重庆国立艺专教授,赴职途中经过桂林,被此地美景吸引而驻足写生,开始将传统题材转化为当下所见。
在画作《归鸦图》中,他巧妙地运用墨色深浅、线条粗细绘出山水形质,使其跃然纸上。他的笔法既有古人的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的创新精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山峦叠嶂,水流潺潺,赵少昂的山水画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再现,更是他内心世界的写照。他将自己的情感、理想和对生活的感悟融入笔墨之中,使得观众在赏画时也能“卧游”山水间,获得片刻超越现实的宁静。
晚年定居香港后,赵少昂时常回味当年旖旎风光,他将写生稿再次创作,夕阳与光线是他此时关注的重点,画面弱化了线条,呈现出水彩画式的表达方式。《秋帆图》《红叶归棹图》等都使用了较大面积的橘黄色调。赵少昂善于运用丰富多变的色彩来渲染环境气氛,画面色彩既有中国传统绘画的淡雅清新,又吸收了西方绘画的浓烈、热烈,自有一种独特的色彩语言。
除了展示院藏的赵少昂代表作,广州艺术博物院还辅助陈列赵少昂常用的印章、作品集、照片及其艺术年表,较全面、较详尽地展示了赵少昂的艺术理念、风格及其艺术历程。

香港“渔村游”:静谧景致寄托情思
同样以笔墨寄情山水的,还有广东现代画坛重要画家之一的黄般若。他少年时代受潘达微、黄少梅等前辈影响开始习画,花鸟、人物、山水兼善。1923年,与潘致中等组织“癸亥合作画社”。1925年,该社扩充为“国画研究会”,他成为该会骨干成员。1927年,他以一支健笔与岭南画派画家方人定等展开论争,时称“方黄之争”,对现代广东美术影响深远。1949年移居香港后,他开始专攻山水,特别是以香港的海港渔村为描绘对象。
《删繁就简开新境:广州艺术博物院藏黄般若山水作品展》展出黄般若50余件(套)山水作品,呈现出他早年师古、化古至晚年弃古并从传统中探索创新的艺术成就。
黄般若早年的仿古山水作品,得古人笔意意趣的同时又有自己的面貌,善于借助古法发展自己的表现力。而他在晚年创作的山水作品则尽弃古法,别出新天。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先后陪同张大千、黄宾虹在香港写生,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传统中国画写生观念影响至深。
画作《水上人家》是黄般若于1960年创作的中国画,画面前方一只小船上,船家驻篙远望,远景里形似“吊脚楼”的房屋连绵蜿蜒,直入天边。这是岭南海边寮屋的常见景观,画家以传统山水画空静幽远的意境,在静谧中孕育着某种律动。“画面中的笔墨简约凝练,在实景基础上加入一艘小船,让人想起打渔归来的渔夫。他即将停泊在港湾,静静地等候新的一天开始。”策展人黎丽明说。
据黎丽明介绍,黄般若于20世纪50年代定居香港,其足迹遍及港九新界和离岛,常以香港景物入画。这一时期的他,多思考如何创新、如何表现实景山水,画风清新灵动,以极具个人特点和现代观念的绘画语言,重新阐释了文人写意山水画。
《香港夜色》以香港的夜晚为背景,通过水墨的浓淡变化勾勒出城市的轮廓和灯火阑珊的景象。画面中的山水与城市的灯光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香港太平山之晨图》是黄般若1958年创作的一幅中国画,晨曦的迷雾与远处淡墨轻染的暗云,让画面充满了神秘而沉郁的气氛,意境深远。
编辑:邬嘉宏
来源:金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