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崂山区,王哥庄村百人锣鼓队声名远扬,素有“崂山第一鼓”的美誉。上世纪80年代,这支队伍起初成员不过三四十人。历经岁月的洗礼与沉淀,它逐步发展成如今老中青少四代同堂的“百人天团”。它不仅是王哥庄村的文化名片,更是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声声不息 奏响传承激昂鼓点
王哥庄村锣鼓队的雏形源于1984年春节期间首次举办的花车游行。“车上有十来个打锣鼓的,车下还跟着三十来人的秧歌队,大家走街串巷,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回忆往昔,83岁高龄的冯居茂老人眼中满是怀念,“起初,表演主要集中在过年期间。每年到了那时候,村里男女老少都早早出门等候,为表演队伍呐喊助威,那是一年里最热闹的光景。”冯居茂感慨道:“打着打着,我们锣鼓队在崂山区打出了名声,村民们参与的热情也愈发高涨。”队伍人数最多时达到100余人,“百人锣鼓队”的名号由此而来。如今,队伍规模稳定在六七十人左右,成员涵盖各个年龄段,最小的年仅14岁,最大的已84岁高龄,队员们打鼓年限平均超10年,最长的更是超过20年。队里不乏父子、夫妻、母女携手,以及爷孙三代同擂战鼓的传承佳话。“只要有活动,不管需要多少人,我们都能迅速组织到位。”
鼓乐人生 10种乐器玩转自如
2004年,一个偶然的契机,改变了62岁冯居茂的生活轨迹。一次,他听着别人打锣,总觉得声音不对劲,便忍不住上手一试。没想到这一试,就此开启了他长达21年的鼓乐人生。直至今日,他依然活跃在锣鼓队中,乐此不疲。“当时一听那锣声,就感觉缺了点味道,自己拿过来一打,就放不下了。”如今,除了水鼓之外,其余10种乐器他都运用自如。

谈及“崂山第一鼓”,冯居茂满脸自豪:“我们的大鼓,那可是崂山当时的第一面,也是唯一的一面。鼓皮直径1.8米,鼓身弧形达2米。”除了这面标志性的大鼓,还有2号、3号鼓,青花瓷鼓、白鼓、小堂鼓,以及大叉、中叉、小叉、小镲,小锣、大锣、开道锣等众多乐器。它们相互配合,共同奏响一曲曲充满年味的激昂乐章。在他心中,“崂山第一鼓”的荣誉重于泰山,每次表演他都力求完美。“哪次弄得质量不好,就觉得心里不得劲。”
古稀学谱 为鼓乐注入新智慧
队伍初创时,队员们大多技艺生疏,演奏起来毫无章法。为提升整体水平,区和街道积极邀请专业老师下村指导,传授专业的鼓点和曲子。队员们彼此交流、相互学习,不断探索创新,逐渐摸索出独特的表演姿势,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表演风格。“鼓点和曲子都是老师悉心传授的,不过那些干练又好看的姿势,可都是我们自己琢磨出来的。队里要是有打得好的,大家就跟着学,时间久了,经验也就越来越丰富了。”说到不同姿势对演奏效果的影响,冯居茂兴致勃勃地比划起来,嘴里还不时发出“咚锵、咚锵、咚咚锵”的节奏声:“有的打法清脆明快,有的则稍显拖沓,清脆明快的听起来更让人精神振奋。”“每年新谱子一来,必须先吃透,才能教给大家。”冯居茂的识谱能力让队友们佩服不已。仅有小学文凭的他,72岁高龄时还毅然决然地自学识谱,甚至对谱子进行二次创作。现任领队兼鼓手王云红对此印象尤为深刻:“去年过年前,来了个新谱子,我就向冯爷爷和另一位爷爷请教。他们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念,我一点一点地学,才把它学会。”
苦练成蝶 表演平台越来越多
在冯居茂看来,打鼓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他常说:“打鼓就得带着三分乐呵,别把它想得太沉重。”这种乐观豁达的心态,如同春风化雨,感染着队里的每一个人。

王云红对锣鼓的热爱,同样源于一次难忘的触动。她说,自己平时就喜欢文艺,之前一直在市里上班。春节期间,她被一声声鼓声吸引,心里满是向往。“那鼓声一响,喜庆的氛围就起来了,人也跟着开心。”2008年,她在村里担任协管员,第一次接触到了锣鼓队。“当时苏姐递给我一个小铙,我听了两遍,就感觉能跟上节奏。”看着指挥在台上威风凛凛的样子,她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也能站在那个位置上。“两年后,原来打大鼓指挥的回家生孩子,大家就推选我当指挥。”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王云红仍历历在目,“刚站上去的时候,心里特别紧张,跟在台下看完全不一样。在台下,指挥一个动作,就知道要换曲子了;可站在台上,得把所有曲子都装在心里,稍微错一个动作,或者节拍没卡准,哪怕只有零点一秒,整个表演就全毁了。”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她晚上回家就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刚开始不懂发力,用力过猛,吃饭的时候连筷子都拿不稳。时间长了,胳膊肘还得了网球肘。”

如今,但凡有喜庆的场合,总能看到王哥庄锣鼓队的身影。无论是每年春节期间的表演,还是为现役军人送奖状时的荣耀时刻,亦或是游乐园、糖球会等各类活动现场,都能听到他们激昂的鼓乐声。尤其是在今年春节期间区、街道的迎新春活动中,那气势磅礴、虎虎生威的锣鼓声,瞬间勾起了人们心底对年味的记忆,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熟悉的年味又回来了。在王云红看来,表演平台越来越多,这是件好事,既能让更多人了解锣鼓队,也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为这门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现在无论是区、街道,还是村,都非常重视我们,这也让我们对将这项传统技艺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充满信心。”
(半岛全媒体记者 陈绪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