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大闸蟹大眼幼体放养的关键时期。近日,今年首批“阳澄湖1号”大闸蟹大眼幼体苗种顺利抵达相城区度假区(阳澄湖镇),在相城区阳澄湖镇“阳澄湖1号”培育基地,记者看到近1700斤全身呈现透明淡黄色的大眼幼体蟹苗已经在此“安家”。

“阳澄湖1号”培育基地。相城区阳澄湖镇供图。
大闸蟹属于洄游生物,要经历两次洄游和多次的脱壳,由于其繁殖只能在淡水与海水交界的入海口进行,因此每年5月上旬,“阳澄湖1号”受精卵在海水中发育成为幼体后,便会运输到苏州的标准化扣蟹养殖池塘进行培育,前后要经历近两年的时间,才能成为真正的大闸蟹。

大眼幼体蟹苗。相城区农业农村局供图。
“以前养大闸蟹是靠天吃饭,现在我们通过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大闸蟹的养殖效益,真正帮助到蟹农。”“阳澄湖1号”培育基地负责人周明良表示。2017年,相城区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合作,开始研发大闸蟹新品种,以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原种为基础群体,经过近10年的群体选育,“阳澄湖1号”已具备生长快、抗病强、性状稳定等特点。去年10月,“阳澄湖1号”正式通过了农业农村部“国考”,拿到了苏州市首张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
为了更好地进行大闸蟹养殖,培育基地会通过精心呵护,为大眼幼体蟹苗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蟹农每天晚上根据蟹苗分布密度进行精准饲喂,也会每天观察监测,及时根据水质变化动态调整养殖方案。”周明良介绍。
同时,培养基地也会利用智慧养殖技术进行高标准池塘改造和养殖尾水治理工程,确保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养殖尾水通过净化处理后,可有效提升水体利用率,降低发病率,减少药品的使用,做到降本增效,也使我们养殖的蟹苗更加绿色生态。”苏州市阳澄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键表示。

“阳澄湖1号”培育基地。苏报融媒记者 胡兴怡/摄
据了解,相城区蟹苗养殖面积约2000亩,近期,还有约5000余斤大闸蟹大眼幼体蟹苗将陆续运输到相城。
“接下来,我们也将继续培育优质品种,希望可以更好地面对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打造更具有竞争力的高品质蟹品牌。”周明良表示。
(苏报融媒记者 胡兴怡/文)
编辑: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