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为迫使乌克兰交出关键矿产资源开采权,美国威胁切断对乌克兰的“星链”卫星网络服务。这场矿产争夺战,让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星链”再次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美国大打“星链”牌,也让世界看到了发展互联网卫星星座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星链”服务早已标上“价格”

俄乌冲突爆发三年来,“星链”已成为乌克兰不可或缺的“中枢神经”。

早在俄罗斯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之初,乌克兰的主要通信设施就被大量摧毁。所幸,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同意向乌克兰提供“星链”服务,才保住了乌克兰的基础通信能力。而在整场冲突过程中,“星链”更是成为乌克兰军事行动的关键支柱。正是依靠“星链”的战场通信能力,乌军得以破除俄罗斯总统普京立下的“速决”目标。

乌军利用“星链”保持与北约联通,不必“孤身”在前线作战,而由北约在后方提供俄军动向的大量情报。在“星链”加持下,乌军开辟了无人作战新方式,飞行员能在10公里外的掩体内操控无人机打爆俄军坦克。作战需求通过“星链”上传和分派,各作战分队利用终端随时“接单”。各种新“玩法”花样频出,一时令俄罗斯头疼。

但“星链”为乌克兰提供的种种服务,其实早就被标上了“价格”。一旦涉及美国的利益,“星链”就会成为威胁的筹码。

首先是资源开采权之争。早在上世纪90年代,西方就对乌克兰的矿产资源储备虎视眈眈,但因局势不稳定而未能实现。此次俄乌冲突让美国找到了借口,美国总统特朗普想抓住机会从中分一杯羹,试图通过所谓“资源合作”满足美国对战略性矿产资源的需求。而面对“不识抬举”的乌克兰,美国甩出的牌就是切断对乌克兰的“星链”服务。

“以矿产换‘星链’”的策略让美国夺取了主动权,后续倘若在矿产协议内容、签署和落实过程中,美国对乌克兰表现有所不满,“星链”随时可以成为乌克兰的软肋。

马斯克3月9日在社交平台X上发帖称:“我的‘星链’系统是乌克兰军队的支柱,如果我关闭它,他们整个前线都会崩溃。”同日特朗普公开表示,预计乌克兰将与美国签署稀土矿产协议。无论这出“双簧”是否将继续唱下去,乌克兰都必须开始考虑如何应对“星链”服务中断的后果。

替代方案无法迅速奏效

面对“星链”断供的风险,乌克兰也并非毫无准备。乌克兰国家安全与国防委员会经综合评估认为,美国不会真的关闭“星链”服务。乌克兰国防部长乌梅洛夫表示,即便美国切断“星链”,乌克兰也有替代方案。

所谓替代方案,便是欧洲提供的互联网卫星星座One Web(“一网”)或Govsatcom(欧盟政府卫星通信系统),以及IRIS2(“卫星弹性、互联性和安全基础设施”)系统。然而从现实情况看,替代方案无法迅速奏效。

使用“一网”或欧盟政府卫星通信系统需要部署额外的用户终端,因此想要落实这一方案,还有待欧洲相关机构和商业伙伴达成共识。鉴于这个问题一时无法解决,欧盟委员会发言人费雷尔表示,欧盟考虑允许乌克兰使用相对成熟的全球卫星导航星座“伽利略”卫星数据传输系统。然而,这一“退而求其次的方案”也因为欧盟国家内部在“欧洲应当为乌克兰提供什么样的安全保障”“欧洲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弥补美国缺席而留下的真空”“如何保证欧盟的团结”等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不得不暂时搁置。

短期替代方案行不通,欧盟还提出了一项长期替代方案:将乌克兰纳入IRIS2系统。IRIS2于2024年末正式启动,预计斥资超过100亿欧元,从2030年开始提供服务。在欧洲看来,IRIS2若能取代“星链”成为乌克兰的互联网卫星服务供应方,将达成安全上获取缓冲、经济上交换利益、军事上拓展能力的三重目的。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IRIS2目前仅完成7%基站建设,距离投入应用为时尚早,又如何满足乌克兰眼下的需要?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亚马逊旗下“柯伊伯”计划上。尽管亚马逊承诺给予乌克兰太空互联网支援,但目前其卫星数量仅是“星链”的二十分之一,并不具备替代能力。

形成“一超多强”竞争态势

互联网卫星星座也被称作低轨卫星星座,在民用领域极具优势,能帮助人类实现生活各方面的天地一体直连:促进民用通信从5G向6G跨越,带动整个通信行业质的提升;直接连接无人机等设备平台,促进低空经济发展;为远洋船舶提供卫星通信直连,让它们走得更远;助力车辆导航和无人驾驶技术,构建车联网;为偏远地区应急救灾提供指挥控制与导航……而此次俄乌冲突更凸显了互联网卫星星座在战略意义上的重要性,向世界勾勒出“下一场战争”的基本图景。

正因如此,随着战争形态演变、人工智能发展等诸多领域对太空通信网络提出更高要求,新一轮卫星互联网革命已悄然展开。目前除“星链”以外,英国、欧盟、中国等航天大国或区域性组织纷纷布局互联网卫星星座,逐步形成“一超多强”的竞争态势。

英国的“一网”已经进入“2.0时代”。“一网”与“星链”比肩而建,2017年6月完成一期星座系统设计,2023年3月完成一期组网,累计发射620颗,成为第二个具备全球服务能力的巨型互联网卫星星座。一期“一网”着眼于商业用途,致力于实现其创始人怀勒提出的“让地球上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上网”的目标。目前“一网”正大力推进二期建设,最终计划在1200公里高度的近地轨道部署6372颗卫星,在8500公里高度的中轨道部署1280颗卫星,其中2025年将部署300颗二代卫星入轨。在加紧占频保轨的同时,英国也在考虑学习“星链”模式,推动“一网”向军民两用型系统转型,通过增加或改造部分功能模块,成为“伽利略”系统的备份。一旦“一网”涉足军事领域,极有可能继续拓展军用功能,将为英国增强太空军事潜力、迈向航天强国行列创造机遇。

欧盟的IRIS2也蓄势待发。2024年12月,欧洲航天局宣布将开发IRIS2通信卫星系统,这是继“哥白尼”地球观测系统和“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后的欧盟第三个旗舰卫星计划。该项目计划发射超过290颗近地轨道卫星,主要服务于边境和海上监视、外交和军事通信等政治、军事需求,同时为部分通信信号较弱的地区和北极地区提供宽带服务,预计将于2027年全面运行。

但目前该项目面临两方面掣肘:一是成本高,单颗卫星成本约为3000余万欧元,是“星链”的60倍、“一网”的5倍。二是规模小、部署时间长,即便如期部署也难以与其他大规模互联网卫星星座竞争。

中国的互联网卫星星座也在加速崛起。作为世界航天第一梯队成员,在低轨道卫星互联网星座的全球竞争中,中国打出了一套“国家队+商业企业”的“组合拳”,多个项目正在全速前进并走向成熟。

美国威胁中断“星链”服务似是一声枪响,掀起了愈加激烈的低轨卫星星座竞赛。面对有限的低轨空间资源,谁能够取得技术、市场和政策优势,谁就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