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满脸是血在街头倒地不起的老人,扶还是不扶?7月13日,全国最美退役军人、沈阳籍种业专家周晓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不仅是扶了,还要在救护车守着老人,把老人送到医院;还要为老人垫付医治费用,再默默离开。这样发生在沈阳街头的故事,如同一束微光,照亮了社会信任的底色,更勾勒出善意循环的温暖轨迹。

7月13日10时10分许,85岁的李淑梅老人独自一人在松山黄河大街公交车站的座椅上坐了一会儿准备起身回家。这一起身可不得了,老人突然一阵眩晕,直接摔倒在地。这一跤摔得挺重,老人顿时满脸是血倒地不起。这样的高温天气,老人倒在地上,一时间无人敢动,随后有围观群众拨打了120。途经此地的周晓东看到这种情况,主动协助医务人员将老人扶上担架。为了让老人宽心,他主动表示会陪着老人去医院,“您老放心吧,我陪着你去!”老人就近被送到沈阳医学院附属二四二医院后,周晓东忙前忙后,挂号、检查、交款……为老人垫付医疗费用一千多元。老人家属赶到医院后,周晓东则选择了默默离开。

当天傍晚5时许,李淑梅的儿子辗转找到了周晓东,在电话中不仅表达感谢,更坚持要归还垫付费用。周晓东说,作为“全国最美退役军人”,身上的责任与担当并非标签,这种挺身而出的本能,无关功利算计,只关乎对生命的敬畏。

旁观者说

让更多人相信“善良不会被辜负”

大热个天,八旬老人满脸是血地躺在地上,然后有人挺身而出,让老人转危为安。这个故事的价值,不仅仅个好人好事,它的意义更在于对社会信任的重建。近年来,个别“救人反被讹”的案例曾让一些人在助人前驻足犹豫,甚至催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态。但沈阳街头的这一幕清晰地告诉我们:个案从未定义社会主流,那些藏在市井烟火中的善意,那些普通人举手投足间的温暖,才是社会最坚实的底色。周晓东的挺身而出,老人家属的真诚回应,围观者的正面评价,共同构成了一幅“好人有好报”的现实图景,这种图景会潜移默化地消解疑虑、增强信心,让更多人相信“善良不会被辜负”,从而在下次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敢于迈出那一步。

善意的传递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需要“付出者不图回报,接受者心怀感恩”的良性互动。倘若施救者的善意被漠视,甚至遭遇恶意揣测,热情难免冷却;但若每一份善意都能被看见、被尊重、被回应,就会形成“善意播种—感恩滋养—更多善意生长”的循环。老人家属的举动,恰是在为这个循环注入养分,让周晓东的善意没有“石沉大海”,而是成为可复制的温暖样本。

一个有温度的社会,从不依赖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无数普通人在关键时刻的选择:是路过时的驻足,是困境中的援手,是受助后的感恩。周晓东用行动证明,善意无需豪言壮语,只需在他人需要时“搭把手”;老人家属用感恩证明,尊重善意就是守护善意生长的土壤。当这样的选择越来越多,当善意的互动越来越频繁,社会就会形成一种“向上的力量”,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感受到被善待的可能,也愿意成为善待他人的践行者。

沈阳街头的这场温暖相遇,最终会沉淀为社会记忆的一部分。它提醒我们:善意从未缺席,只是需要被看见、被传递;信任从未断裂,只是需要用更多真诚的互动去加固。当每个普通人都愿意成为善意的发起者、回应者,当“助人者无忧,受助者感恩”成为常态,我们的社会必将充满更多阳光与暖意,让每一次意外时刻,都能收获不期而遇的温暖。


沈阳发布、沈报全媒体记者:韩冰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