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庄头战斗遗址。(资料图片)


  这次战斗是贯彻毛泽东“把敌人挤出去”的经典战例。晋绥军区司令部特予通令嘉奖,晋绥边区《抗战日报》更盛赞此战为“里应外合全歼守敌之典范”。这就是著名的拔除草庄头战斗据点。

  草庄头战斗遗址位于古交市邢家社乡草庄头村西300米的山梁上。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此筑起碉堡,像插入根据地的一把尖刀。

  1943年9月18日夜晚,寂静的山梁上突然响起猛烈的爆炸声,拔除草庄头据点的战斗打响了……片刻工夫,这个被日军视为固若金汤的据点,在火光中化为一片废墟。

  碉堡森严

  草庄头据点位于古交大川、御道川通往清徐白石沟的三岔路口上,西南距交城20公里,北距古交(今古交市)30公里,东南距清徐县城约16公里,是古交地区东南面的交通孔道。

  草庄头据点驻扎着日军一个小队,伪军一个中队,以及伪区公所、伪合作社和“维持会”等机构,共有100余人。伪军及其伪机构全部驻扎在草庄头村内,日军住在村西北的一个碉堡内。碉堡顺着山势,用钢筋水泥在山头上筑成一个有10多间房屋的三合大院,十分坚固。大院四周全部削成10多米高的峭壁,在峭壁的顶端以铁丝网封护,只有一条路可通。碉堡后方的道路也被切断,只能通过架设的吊桥通行。

  碉堡下有一坑道,遍铺鹅卵石,人进入坑道,踩响鹅卵石,日军小队长即可知道。因他的居室设于院内大碉堡,该碉堡下悬挂着一口钟,鹅卵石被踩响后,可以听到钟发出的“嗡嗡”声。室内还有盛满清水的大缸,水面有几根浮草,钟声可引起水波动。另外,还有军犬守候。

  日军在此盘踞达4年之久,并与古交、东社、汾阳间的敌伪据点连成了一体,遥相呼应,对周边的山区根据地构成严重威胁。

  获取内应

  八分区部队没有重武器,每挺机枪只有20发子弹,每支步枪只有1至3发子弹。经过分析研究,决定智取,用里应外合的战术拔除据点。

  经调查发现,住在草庄头村里的伪军中有个外号叫“二讨吃”的班长,以及在碉堡内给日军做饭的王贵生有些民族气节。交东县委决定派6支队3连连长董仲和,通过他们的家属和亲友去做两人的工作。董仲和在和他们交谈时,晓以大义,指出抗战必胜的光明前景,严肃地让他们选择自己的道路,要求他们做一个正直的中国人,做到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不为日本人办事,调转枪口抗日。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二讨吃”和王贵生决定弃暗投明,做拔除草庄头据点的内应。

  袭击敌据点之前,部队经过周密的侦察,制定了详细的行动计划,并进行了政治动员和战前演习。

  秋夜出击

  1943年9月18日,秋高气爽。6支队副队长吕怀忠带领八分区交东支队(由6支队的3连和5支队的1连组成),开始实施行动计划。

  那天傍晚,群众严密封锁消息,掩护部队集结。部队刚包围了草庄头村,“二讨吃”就带领一个伪军班起义投诚。村中的伪军和伪办事机构还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部队就已顺利地解除了草庄头日伪军碉堡的外围组织。

  夜里,突击部队敏捷而迅速地逼近了草庄头碉堡的后门,在那里悄悄隐蔽下来。半夜,董仲和带着一名通讯员按计划到吊桥处同王贵生接头。王贵生放下吊桥,轻声地招呼:“没事,进来吧!”董仲和回头一挥手,突击队便闪电般跨过吊桥,通过地道进入碉堡院内,找到了各自的战斗位置。此时,敌人正在酣睡,不时传出又重又粗的鼾声。突击队长牛玉川一个“打”字刚出口,房上房下顿时响起一片爆炸声。梦中的敌人大部分“上了天”,两个日本兵侥幸活命,冲出房子,企图逃跑。一个跳出院落,冲出铁丝网,在战士们的追杀下,掉进了3丈多深的外壕之中;另一个被活捉。仅用了十几分钟,战斗就结束了。

  火光冲天,整个碉堡被烧了个一干二净。在碉堡外围的据点里,部队缴获了敌人的大量物资。

  通令嘉奖

  拔除草庄头据点,是一个以最小代价获得最佳战果的模范战例,晋绥军区司令部于1943年9月20日对此通令嘉奖。通令由司令员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副司令员续范亭、副政治委员林枫共同签署。

  通令称:“在配合三分区反‘扫荡’中,交东支队1、3连及游击4大队与四区民兵基干队,9月18日夜袭击草庄头据点,将守敌全部歼灭,碉堡彻底焚毁。计毙日军30余名、俘日军2名、伪军12名及伪四区办事处人员全部。缴获步枪31支、轻机枪5挺、迫击炮1门、掷弹筒2个、各种子弹共3万余发,无线电台1架,其他军衣、军毯、大米等甚多。我军牺牲班长1名,负伤排长1名、班长2名。此次是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实现预定计划、袭击敌据点的模范战斗,特此通令嘉奖,望各部学习。并由八分区党政军民对参加此次战斗的部队发动慰劳和慰问,牺牲者在草庄头建墓立碑,负伤者予以物质奖励,战斗特别有功与英勇者,着八分区呈报军区并特别奖励之。”

  草庄头战斗作为一次成功的战斗范例而载入了中国的抗战史册。

 

太原日报‬ 记者 刘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