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生于公元二七年(汉光武帝建元三年),卒年不详,约在一O0年(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前后,是东汉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祖父王汎本居钱塘(今杭州),靠做买卖为生。王汎有两个儿子,长子名蒙,次子名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后来蒙、诵兄弟二人因得罪了当地豪强丁伯,为避仇祸,把家搬到上虞。

王充从小性情文静孤辟,不喜欢和别的孩子在一起玩,连他父亲都对他感到奇怪。他六岁开始学写字,八岁入书馆读书。书馆中学童上百人,王充成绩最优异。大约在他十五岁的时候,被送到京城洛阳的太学里深造,跟随大史学家班彪求学。王充家境贫寒,买不起书,便常到街上书铺去看书。据说凡书铺里的书,他都能过目成诵。由于他天资聪慧而又勤奋,终于博览群书,成为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学成之后,便辞别老师,回归故乡,一边教书,一边独立从事研究。

后来王充到上虞县当了个小官,不久又升任会稽郡太守的属 -210-官。随着职位的升迁,王充很想有一番作为。当时正碰上大旱灾,物价飞涨,农民流亡,但贵族豪家仍然纵情挥霍。王充为此向会稽郡守提出了禁奢侈“以备困乏”的建议。然而郡太守却对王充的建议根本不加理睬。会稽郡素有粮仓之称,人们以大量粮食酿酒,大灾之年也不加限制,因此王充又建议禁酒。那太守仍不采纳。王充的正确意见不但得不到支持,反而受到一些庸夫俗子的讥讽,说王充是“夏送火炉冬送扇,专干不合时宜的事,不遭祸事就算走运了。”王充终因与上司意见不合,辞官而去。

当王充升官时,许多人都来巴结奉承;一旦失了官,就连亲朋故旧也纷纷离去,对王充冷眼相看了。王充深感世态炎凉,于是写了《讥俗节义》十二篇,对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作了深刻的批判。

王充性情恬淡,不慕名利,“得官不欣,失位不恨”.但对于那些凭借权势耀武扬威、兼并农民的豪强,则深恶痛绝。为此,王充又针对当时的弊政,写了《政务》一书,希望能唤起当权者的注意。可惜《政务》和《讥俗节义》两书,今天都失传了。

王充居家,“贫无一亩庇身”,但他从不以生活贫困为意。为探求真理,他闭门谢客,刻苦钻研,埋头著述,门窗和四壁上都扎着刀笔,一有感想,便可随手记下来。王充善于作文,长于议论。由于他的文章有独到见解,往往“援笔而众奇”③,为人们所赞赏。王充的文章,初读时让人觉得诡异不经,但最后终归之于实理,令人折服。王充殚精竭力,呕心沥血,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到公元八六年(章帝元和三年),已大体完成《论衡》一书的写作,此时王充已是年至花甲的老人了。

《论衡》是王充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全书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王充说:“论衡者,论之平也。意思说这一著作是衡量言论是非的标准。王克在《论衡》一书中,宣扬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有力地批判了当时流行的所谓“天人感应”、天遣灾异和鬼神迷信的邪说。他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就是说,“气”是世界万物的根源,由于“气”的运动而产生天地万物。从而否认了有意志的造物者一上帝的存在。王充认为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也是“气变化的结果,与社会人事无关。人的生命和精神的存在也是以“精气”作为物质基础的,人死而精气灭,根本没有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王充还进一步指出:“人一死,筋骨朽坏,手脚都不会动了,哪里还能害人!”并指出鬼神观念的产生,“皆存想虚致”,即因幻觉而生,“未必有其实也”。

王充还从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出发,尖锐地批判了所谓生而知之的先验论。他指出“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生)知者”;知识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学之乃知,不学不识”,所谓“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圣人,世界上是根本不存在的。王充肯定了汉代文化的进步,批判了今不如昔的复古主义论调。他还大胆地写出了《问孔》、《刺孟》等篇章,反对把儒家经典变成教条,从而捍卫和发展了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由于时代的局限,王充无法理解阶级分化的社会原因,却用骨相来解释人的贵贱寿夭,说什么富贵之人生来就在脸相上有表现;又说社会的安危治乱,都受“时数”、也就是天命的支配,从而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然而王充生活在一千八百年前的封建社会里,敢于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谶纬神学思想进行无情的抨击,仍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范文澜称他为东汉文化界两大伟人之一。

八七年(汉章帝元和四年),王充年已六十。他应杨州刺史董勤的征辟,前赴杨州部的丹阳、庐江、九江(均在今安徽境内)就职。王充任刺史府的治中从事,掌管督促文书和察举非法。然而第二年,东汉王朝就撤销了杨州部建制,王充于是又离开九江,返回上虞。王充的好友巨鹿郡太守谢夷吾为此特地上书汉章帝,盛赞王充的品行和才学。章帝看到荐书后,特诏公车署(官署名,掌宫廷司马门警卫及接待臣民上书)派员到会稽征辟,但王充以年老多病为辞,没有应征。

王充晚年的生活贫困潦倒,但在贫病交加中,还对《论衡》一书作了最后的修订。此外,还写了《养性》一书,共十六篇,谈的是养生保健的事情。该书今天也失传了。最后王充老死于家,卒时大约七十三岁。人们把他葬在上虞县城西南十多里的乌石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