钺,最初是权力的象征,但从未离开过战场。汉代铁器普及后,改进后的铁斧重新具备了实战价值。

三国时期,诸葛亮重视战斧的作用,甚至专门撰写《作斧教》以指导将士。魏晋时期,马镫和高桥马鞍的出现极大提升了骑兵的战略价值。

随着甲骑具装骑兵冲击战术的广泛应用,长柄大斧成为对抗这些“铁猛兽”的利器。与其他兵器用途日益专一化不同,斧钺在形制上逐渐演变出长柄、短柄以及可劈可刺的斧戟三种,在用途上也呈现出步战、马战兼顾的综合性趋势。

唐宋:斧钺的黄金时代与技法精进


唐宋时期是斧钺发展的又一高峰。宋代兵书《武经总要》中将斧称为大斧,并列举了开山、静燕、日华、无敌、长柯等斧名,描述其形制为“一耳大斧,斧顶较平,并有一鹰嘴状钩,刃角外撇特甚,呈一面刃弧如弯月形,用以安装长柄,后有斧樽”。

这种大斧前可劈杀,后可钩锁、拦截敌人兵器,在马战中能产生更大的势能,具有更强的破甲能力。开山斧用法粗犷豪放,尽显劈山开岭的威武雄姿,其用法主要有劈、砍、剁、抹、砸、搂、截、云片、削等。

《说唐》中程咬金的“劈脑袋”、“掏耳朵”、“鬼剔牙”三招,实际上就是劈、抹、撞三种斧法。

步兵利器:对抗骑兵的坚实壁垒

在步战中,大斧成为步兵对抗骑兵的利器。《唐书·李嗣业传》记载了安史之乱香积寺之战中,李嗣业以三千步兵持长斧和陌刀堵击,最终击溃剽悍骑兵的战例。

宋代步兵战胜北方游牧民族骑兵时,也常依靠士兵 wielding 大斧来抵御北方铁骑的冲击。南宋名将杨存中曾率部以长斧击败金人的拐子马。

《宋史·王德传》也记载,王德以一万名长斧手大败金兀术的十万铁骑。刘锜也曾凭借大斧大破金人的铁浮屠,因此金兀术感叹:“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重斧,外无所惧。”面对优势骑兵,其他国家的军队也选择了双手大斧。沙俄的射击军配备长斧,而苏格兰人的洛哈伯斧更是重量级武器。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火枪完全普及,洛哈伯斧一直是英国军队的重要武器之一,使用了三个多世纪。

斧钺,这种古老的兵器,从权力象征到战场利器,其发展历程展现了冷兵器时代军事技术与战术的演变。它不仅在战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文化。


虽然火器的出现最终使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斧钺在冷兵器时代的辉煌,仍值得我们铭记与反思。其多功能性、适应性以及在步兵对抗骑兵中的关键作用,都体现了古代军事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