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各国记载历史的书,要叫作春秋”呢?

《春秋》溯源:一部跨越时空的天下史

"自古以来,天下学者莫不以《春秋》为宝。"这句话深刻地概括了这部古老典籍在中华文明历史上的地位。从其诞生至今,《春秋》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焦点,它不仅记录了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变迁,而且编纂时所采用的"春秋笔法",也成为后世文人学士探讨历史、论述政治的典范。

《春秋》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各国都有自己的"春秋"?其后被编纂成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又各自有何特色?关于其作者左丘明也存在许多争议,这些争议又源于何处?追溯《春秋》的渊源和演变,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部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经典,也能从中窥探上古时期中国社会的独特面貌。

《春秋》的渊源

说起"春秋",不少人首先会联想到孔子。根据传统说法,《春秋》这部记录鲁国历史的编年体史书,曾经受到孔子的编定和整理。这一观点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孟子》,此后一直延续至今。但是,现代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春秋》本即鲁国之史,与孔子无太多直接联系,至多孔子曾将其用作教学。

那么,《春秋》这个名称的由来究竟何在?我们不妨先从字面上来解读。《春秋》一词,明确指代一年之中的两个季节:"春"为一年之始,"秋"为一年之终。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个季节来代表历史纪录的时间跨度呢?这与上古时期的历法密切相关。

据学者考证,在远古时期,中国只有春、秋两个季节。所谓"三月行春,九月行秋",一年十二月中,只有春、秋两个季节分明。后来随着历法的改革,一年逐渐分为四季,但"春秋"二字依然保留了下来,成为记载历史的通称。也有学者认为,选用"春秋"二字,是因为这两个季节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大意义:春季为播种时节,秋季为收获时节,反映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时间节点。因此,"春秋"二字成为了历史纪录的最恰当代称。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最初并非只有鲁国才有自己的"春秋"。从《墨子》中所记"周之《春秋》"、"燕之《春秋》"等,可以看出其他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编年体史书,均冠以"春秋"之名。这说明"春秋"一词在上古时期,已经是各国编撰历史的通行称谓。也就是说,最初"春秋"并非专指鲁国之史,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历史记录形式。

后来,鲁国的《春秋》由于某种原因而流传最广,使得"春秋"逐渐成为专指这部史书的代称。无独有偶,其他诸如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虽然性质相同,却未能像《春秋》一样广为流传,反而渐渐被人遗忘。因此,尽管最初"春秋"是个通称,但随着历史的演进,它最终被定格为鲁国编年体史书的专有名词。

从"经"到"传"

《春秋》本身是一部文字简约、内容简略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鲁国历史。但是,这部书所采用的独特笔法,却给后世的学者们留下了许多疑问和争议。《春秋》语焉不详,往往用一两个字就概括了重大事件,措辞隐晦,读者很难体会其中的深层意蕴。人们普遍认为,这种"春秋笔法"是有意为之,其中蕴含着作者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判断。

为了解开《春秋》的"谜团",各种"传"应运而生。所谓"传",即是对《春秋》一书的注释和阐发。流传至今的《春秋》三传,分别为《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这三部作品,不同程度地解开了《春秋》的神秘面纱,成为后世研究这部经典的重要资料。

首先谈谈《左传》。这部传统上被认为是鲁国人左丘明所著,但实际作者身份存有争议。《左传》在内容上较为丰富,不仅收录了《春秋》的全部记事,而且还扩展至赵、魏、韩三家灭晋(公元前453年),比《春秋》下延28年。同时,《左传》注重记载历史事实,较少涉及政治道德的阐发,这使其与《公羊传》和《谷梁传》形成鲜明对比。

《公羊传》和《谷梁传》则更注重从政治、伦理层面解释《春秋》的言外之意。它们多采用"问答"体,深究《春秋》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其中《公羊传》尤为著名,在汉代甚至被立为官方正统"春秋学"。这两部著作比《左传》出现的时间稍晚,大约在战国末到汉代之间陆续成书。与《左传》相比,它们更倾向于从儒家的政治伦理观出发,阐释《春秋》的思想内涵。

《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三部作品,各有特色,但又相辅相成。正如汉代学者桓谭所说:"《左氏传》于《经》犹衣之表里,相待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即是说,《春秋》经文单独存在,很难理解其深层内涵,需要依托这三种不同视角的"传"来加以释读和阐发。所以,这三部"传"的产生,不仅填补了《春秋》简略记述的空白,而且推动了这部古老典籍的广泛传播和影响。

作者之谜

《左传》之

好的,我会继续完成这篇文章。

《左传》之谜

一提到《左传》,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其作者左丘明。但实际上,这位左丘明的身份并不确凿。按照传统观点,《左传》确实出自左丘明之手。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孟子》,之后被许多学者沿袭下来。然而,随着近代考古和文献研究的深入,这一观点已经受到质疑。

有学者认为,《左传》的编纂可能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左丘明只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之一,而非唯一作者。此外,也有人认为《左传》可能由多人合写,左丘明只是整理者或主编者,而非独立撰写者。这些猜测,都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左丘明作者身份的可信度。

更为有趣的是,《左传》的地位在汉代曾一度遭到忽视。尽管西汉末年学者刘歆曾极力想让朝廷正式认可《左传》,但最终未果。当时大多数人认为,只有《公羊传》和《谷梁传》才是《春秋》的正统注释,而将《左传》排斥在外。这也让《左传》在汉代一直处于民间流传的境地,与官方正统"春秋学"地位不同。

直到三国时期,《左传》才逐渐被学者们重新发掘和认可。有学者如钟繇,以烹饪的比喻,将《左传》誉为"大官厨"、"皇家御膳",而《公羊传》只是"卖饼家"的小吃。这表明《左传》的价值在当时已得到了广泛的肯定。此后,随着东汉时期诸多大儒的注释和发扬,《左传》的地位也逐渐确立。

可以说,《左传》之所以最终成为研究《春秋》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得益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不仅包括左丘明本人的贡献,还有后世学者不懈的努力。尽管左丘明的真实身份一直存在争议,但《左传》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思想价值,却得到了历史的广泛认可。它不仅为我们解读《春秋》提供了宝贵参考,而且也成为研究上古中国社会的重要文献。

《春秋》的超越

通过对《春秋》及其三传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这部编年体史书及其注释著作,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历史记录,更是一部富含深层政治思想和哲学智慧的经典著作。

《春秋》简略的措辞和隐晦的笔法,源于作者精心设计的"春秋笔法"。这种写作方式,往往用一两个字就概括重大事件,给后世读者留下了许多遐思。而三传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打开了这部典籍的内在奥义。《左传》注重史实记录,《公羊传》和《谷梁传》则侧重于挖掘其中的政治道德内涵,构成了对《春秋》的立体诠释。

可以说,这部上古典籍不仅见证了中国上古社会的历史变迁,更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政治理念和价值取向。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诸侯国并非简单的纷争混战,而是在一种特殊的政治格局下展开博弈角逐。《春秋》及其三传所呈现的,正是这一独特的政治文化图景。

同时,《春秋》及其注释作品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比如,它们对"天命"、"仁义"、"忠孝"等道德伦理概念的阐发,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这部史书不仅记录了历史,更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正因如此,它一直为学者们所重视,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宝贵文献。

放眼当下,《春秋》及其三传依然对我们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这部经典不仅为我们还原上古时期的历史真相提供了依据,其中所蕴含的政治哲学智慧,也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如何处理好国家关系、维护地区和平,《春秋》及其注释作品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启示。

总之,《春秋》及其三传并非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历史纪录,而是一部跨越时空的经典巨著。它不仅记录了上古社会的变迁,更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政治理念,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为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政治实践均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正因如此,这部古老的典籍至今仍受到广泛尊重和重视,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