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的真伪鉴别是一项细致且重要的工作,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和方法:

检查涂改情况

注意查看出生时间、参加工作时间、入党时间、政治面貌和经历、学历学位等信息的填写是否存在涂改。

如果有涂改,需要认真分析涂改的部分,对比前后记录,并结合专项审核认定情况来甄别涂改是否合理、是否影响使用等。

核实信息填写的一致性

检查信息填写是否前后一致,是否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分析信息差异的大小和原因,判断是否属于故意造假或得利行为。

识别故意伪造的假档案材料

结合信息前后记载情况,个人工作和学习经历、材料的手续是否规范完整,材料形成时间和制式是否合理,与当时政策要求是否一致等因素进行综合研判。

注意有些材料虽然程序上符合规定,但实际上是假的,这类情况需要反复推敲和仔细甄别。

笔迹鉴定

比较不同人书写的笔迹,如果同一份材料由不同人填写但笔迹雷同,则值得怀疑。

注意同一时期字迹的变化,受氧化作用和纸张差异等因素影响,不同时期形成的档案颜色会有区别。

制式检查

档案材料有一定的制式,随着社会发展和形势变化,制式会有所调整。

检查材料是否按照当时的政策要求形成,如栏目是否有变更、内容编排顺序是否合理等。

纸张和色彩鉴定

2009年以前的档案材料一般纸张规格为16K,B5,B4;2009年以后统一使用A4纸张。

检查纸张色彩是否自然泛黄,颜色是否均匀,后期做旧的纸张色彩往往十分均匀且不自然。

印章鉴定

了解过去不同部门的印章特点,如劳动局和人事局的印章样式不同,现在合并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后,印章样式可能有所调整。

鉴别印章的真伪,注意手工刻章和激光刻章的区别,激光刻章的字体相对规范。

确认材料是否已处理完毕

只有经过完整处理的材料才能归档,未处理完毕的材料不得收入人事档案。

检查材料是否有明确的处理结果和手续,如任免、录用、职级调整等材料是否包含批复或结论。

判断材料是否属于本人

核对档案材料上的姓名、籍贯、年龄、住址、工作单位等信息,防止同名同姓或一人多名等情况导致材料归属错误。

通过以上步骤和方法,可以较为有效地鉴别档案的真伪,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细致分析和判断,对于复杂情况,应进行深入的前置调查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