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桩技术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施工前的准备
桩基的轴线和标高应测定完毕,并经过检查办理预检手续。
桩基的轴线和高程控制桩应设置在不受打桩影响的地点,并妥善保护。
处理高空和地下的障碍物,确保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使用或安全。
根据轴线放出桩位线,并用白灰作标志,便于施打。
场地应碾压平整,排水畅通,保证桩机的移动和稳定垂直。
施工前必须打试验桩,确定贯入度并校验打桩设备、施工工艺以及技术措施是否适宜。
打桩过程质量控制
桩身垂直度:打桩时在两垂直方向放置经纬仪各一台,测量垂直度,桩垂直度不得超过0.5%。
桩帽与桩垫应采用专用纸垫,并经常检查、增加、更换。
接桩焊接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焊接时采取防风措施,保证焊接质量。上下节桩必须接直接牢,焊工必须有合格证,焊丝必须有合格证,焊接前桩铁件必须除锈,在0℃以下施焊时,焊条要预热,焊缝连续饱满,无气孔夹渣等质量缺陷,焊缝厚度满足设计要求。
控制上下节桩的中心线偏差不得大于5mm,节点弯曲矢高≤0.1%桩长且≤20mm。
焊接后自然冷却8分钟后方可继续施打。
送桩器下端面与桩头之间设置与桩帽衬垫同材料同厚度的衬垫。
按批准的施工方案控制打桩顺序,群桩施工从中间向周围对称施打,防止后施打的桩体挤偏先施打的桩体,一侧毗邻建筑物时,由毗邻建筑物处向另一方向施打。
质量检测
施工过程中应进行监测和检测,如低应变动力检测、声波透射法、静载试验等,以评估桩的质量和性能。
环境保护
关注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采取措施减少噪声、振动、泥浆污染等环境问题。
这些规范旨在确保桩基施工的安全、经济、合理,同时保证桩基的质量和性能,满足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