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降温时,出门都要裹上厚厚的围巾,没有围巾的冬天是不完整的。冬季围巾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时髦单品,它的存在感可大可小,既能让风格更上一个层次,还能把简单的服装穿出氛围感。
如果要问,围巾用来干什么? 99%的人一定会回答保暖、防晒或者凹造型。其实,自从有了人类,他们就用树皮树叶来遮挡风尘,这些简单的材料就是围巾的雏形。
相传在黄帝蚩尤的时代,那些获胜的兽皮,是被作为奖励品发给那些值得肯定的人的。就是说最初围巾这个产品的出现也不单单是为了保暖的生理需要,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当然那个时候的兽皮,也应该是没有经过加工过的,还是带着血腥,很粗糙了。
之后历经更迭,兽皮领作为阶级象征,成为奢侈华贵成为贵族专享品。孟尝君送给秦王后的白狐裘就是兽皮领子的一种用来作为披肩。而普通的富商和有地位的人,开始使用棉,普通毛皮和丝作为代用品,以显示身份地位。
到了唐朝,天朝的强盛达到了一个历史高点,真正的围巾开始步上舞台。桑蚕丝缎面织法的雏形得以发展,织成用来颈部御寒的贡品。直到清朝末期,世界各国登陆东方,把羊毛围巾时尚带进国内。
20世纪前半叶,英美纺织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羊毛围巾逐渐开始成为上流社会相互传递欣赏的奢侈品之一。
在西方,大约在中世纪左右,北欧或古时的北法兰西等地的布巾,被认为是现代围巾的始祖。最早是在气候干燥、多尘或是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人们将一条轻薄的围巾包着头部,以保持头发清洁。如沙漠地区的人,男或女都有戴。随着时代发展,这种习惯成为了不少地方女性的潮流服饰。
至十六世纪中叶,人们对围巾的需求从保暖遮挡的工具逐步转变为点缀服装的配饰,轻薄的绢丝成为主流,后来渐渐演变为所谓的三角领巾、饰巾等。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之间,丝巾主要作为头巾使用,常与帽饰结合。
至十七世纪,出现了以蕾丝和金线、银线手工刺绣而成的三角领巾。时值法国向邻国西班牙发动战争,当时奥地利出兵支援法国,每位奥地利士兵的脖子上都佩戴一块白围巾作为标志。
这种标志颇受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欣赏和厚爱,很快便在皇宫和军队里流传开来。凯旋回到巴黎时每个人都在颈上结了一条彩色围巾,以示欢庆胜利。三角领巾被列为服饰中的重要配饰并规格化。上流社会开始以领巾来点缀华服,许多王公贵族也以领巾来装饰男性风采。
十八世纪末,三角领巾逐渐演变成长巾,可绕过胸前系在背后,材质有薄棉或细麻之分。欧洲妇女们将其披在双臂并围绕在脖子上,在颈下或胸前打结,以花饰固定,兼具保暖与装饰的作用。
到了十八至十九世纪,在美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诞生了一群热情无畏的西部开拓者,他们被称作西部牛仔。颈间一块色彩鲜明的印花大方巾,足蹬一双饰有刺马钉的高筒皮靴,随着风驰电掣的快马驰骋,形象威猛洒脱,是牛仔独有的浪荡迷人的风采。
十八世纪末,拿破仑率领军队开赴埃及,意外地为法国引进了披肩。英法战争期间,法国无法进口披肩,便开始模仿制造。从此,将近一百年间,花色繁复的披肩几乎成为衣服的一部分。
随着法国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欧洲大陆的工业慢慢发展起来,机器制的披肩与领巾被大量生产,原本是贵族特有的奢侈品,在一般女性的衣柜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
现如今,丝巾已成为女性必备的服装配件,各式新旧的丝巾系法,使丝巾变成最具变化性的饰品。各路时尚精们开发出更多丝巾系法,成为时尚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