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消费者愿意消费的本质是为了花钱买服务或者花钱买方便,如果消费者认为这些服务或者这些方面比他们想要的是多了太多,那么他们就不会花这个冤枉钱。
但有一个行业不光卖的基本全是假货,甚至利润率也高达650%。在这样的情况下,甚至还有很多消费者愿意被割韭菜。
假货横行
不管是普通的消费者还是商家,对假货的态度都是很明确的不欢迎和不喜欢,毕竟谁也不想自己花了正品价格的钱买了一个低品质的仿品。
往多了说,就好像是一个商人花了几百万上千万的买了一个字画收藏品,结果一鉴定才发现那是别人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做的假冒伪劣产品一样。
往少了说,就好像在古玩街上花了几千块钱买了一个号称乾隆年间的壶,买完回家之后一翻壶身发现下面还刻了一个中国制造一样。
往日常说,就好像是花了几千块钱买了一块号称是5a级肥牛的牛肉,结果到家了一尝只是普通的牛肉甚至有可能是猪肉冒充的一样。
这足够让普通消费者感受到买到假货是一件多么让人难难受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假货市场却悄无声息的壮大了起来。
虽然普通的消费者都担心自己平常买东西会买到假货,但也不用太担心,毕竟这些假货也是有自己的尊严、或者说是有自己的理想的。
毕竟仿照普通的商品的话,就算是这些假货的成本再低也不会低到哪里去,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假货的利润率就没有那么高,甚至还有可能出现亏本做假货的情况。
大概也是为了自己的收益着想,这些作假的大多数瞄准的都是一些奢侈品市场。
刚开始的时候这些卖假货的他们都是有一个固定的套路,比如说他们会以自己或者自己的亲戚熟人有在某一个奢侈品厂里工作,能拿到一些内部货,但是他们自己又用不到这种东西,就低价转卖给别人。
后来这些套路用多了之后,他们就更加的光明正大了。在普通消费者看来,可能是他们自己在厂房内部有门路,但对于这些商家来说,他们不是在厂房内部有门路,而是他们自己就是厂房,也就是现在消费者所熟知的莆田货或者义乌货。
这些莆田货和义乌货也没有普通消费者想的那么简单,甚至有很多厂家为了高度还原他们他们的奢侈品,就选择买正品的奢侈品,然后把它们拆掉研究。
等他们能做出来一个95%以上相似度的奢侈品之后,才会把他们自己做出来的仿品放到市场上去卖,价格也比正品的价格要少一半以上。
甚至这些仿品也会为了真实度而把票据海关信息甚至物流信息都伪装好,那消费者以为自己买到的就是正品的货物。
在这样的价格优势下,有很多奢侈品的假货销量甚至能和正品销量差不多,在某些品类中,假货的销量还能比正品的销量要高上很多,甚至还有一些正品专卖店或者专柜中出现真假混卖的情况。
发展到后面,奢侈品市场已经变成了,代购等有90%以上都是假货,部分专卖店以及专柜有50%以上都是假货的情况。
代购和专卖店都有这么多的假货了,其他平台的假货只会更多,不会更少。大家这样的情况下还是有很多消费者愿意争相购买。
消费者争相被“割韭菜”
奢侈品之所以叫奢侈品,并不是说这件商品到底有多么值钱,多么值得,而仅仅是消费者需要花更多的钱才能实现很少很少的价值,所以才叫奢侈品。
从这种角度来说,奢侈品并不是用来用的,而是用来收藏的,主要起一个象征方面的意义。
再加上网络发展起来之后,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的定义也不再只是衣服鞋子包包,而扩展成了更加宽泛的商品。
虽然说奢侈品的种类更多了,但这并不代表奢侈品的价格就低了,倒不如说正是因为奢侈品的种类增多了,奢侈品之间也开始产生了一些三六九等的关系定义。
但奢侈品的定义并不是他自己定义的,而是消费者给奢侈品定义的。奢侈品之间出现了三六九等的关系,那就意味着购买奢侈品的人之间也开始出现了一些三六九等的关系。
住豪宅、开豪车的人看不起不住豪宅、不开豪车的人,收藏古董字画和珠宝首饰的人觉得只会买包包和手表的人太小儿科,穿名牌吃大餐的人觉得用不起名牌护肤品和名牌饰品的人非常土。
在这样的观念下,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他自己给自己的,而变成了奢侈品以及名牌给自己的。毕竟某些比较讲究的场所在要求消费者着装整齐,暗地里还会评估消费者穿的到底值多少钱。
如果仅仅是某些场所如果有这样的要求的话,那倒也还好,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也开始以衣着外表为基准了。
穿着不合身的衣服的小朋友在学校总会受到欺负,穿着名牌服装用着奢侈品饰品或者包包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会更受欢迎。
在这样的情况下,普通消费者难免会对奢侈品追捧,小朋友想要一个别的小朋友都有的纱裙,高中生和大学生就想要一个名牌球鞋,已经工作的职场人士就更想要一个奢侈品包包和手表。
正品的奢侈品虽然贵,但是仿品却没有那么贵,虽然小朋友的纱裙并不需要专门去买仿品,但是一个名牌球鞋动不动就几千块,一个奢侈品包包和手表动不动就几万块,如果不在专卖店或者专柜购买,那么消费者可以只花几百块甚至几千块,就能拿到别人几万才能买到的正品。
当这些消费者花低价拿到了奢侈品,并且享受到了众人的追捧之后,这种花低价买仿品的行为就再也止不住了。
毕竟奢侈品这种东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一直在改变的。当奢侈品改变了之后,那些以前享受过奢侈品带来的好处的消费者,就很难劝说自己不再购买仿品奢侈品。
于是假货市场越来越大,到2023年,国内的假货市场甚至已经到了万亿规模,这么大的规模,到底里面能出现多少消费者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这么大的市场规模也不全都是那些为了买仿品的消费者撑起来的,选择买这些低价仿品的消费者,有些是真的以为这些是正品,有些是明知道这些是仿品,却还是要坚持购买,也有一些是觉得这些质量比正品质量好才选择购买。
但不管消费者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购买的仿品和假货,都足以证明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出现了一些问题。
不过这两年陆续有一些消费者开始倡导性价比,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会回归正常吗?
理智消费会回归吗
以前消费者去商场买衣服的时候,还会被导购劝说买一件贵一点的衣服,出门可以撑一下门面。
但现在的消费者觉得,与其花几千甚至上万块钱买一件羽绒服,不如花几十块钱买一件军大衣。
以前消费者觉得既然要出门旅游,不如去国外旅游,还能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现在的消费者觉得,既然都要出去旅游了,倒不如先在国内旅游一下,还能见识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
在这种追求性价比的消费理念下,不断有品牌开始降价求生,但这些降价求生的品牌里面并不包括所谓的奢侈品品牌。
虽然现在有不少消费者开始支持国货,开始注重性价比,但这并不代表着所有的消费者都支持国货,注重性价比。
说白了就是,这一股注重性价比的风潮之下假货市场虽然会减少一些市场规模,但是也不会减少太多。
既然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已经有回归的趋势了,那么我们就不害怕未来的假货市场会继续横行下去。
毕竟对于消费者来说,仿品和假货虽然比正品便宜了很多,但和正常的商品相比,价格依然要高了很多。
最重要的是某些仿品和假货的商家,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做仿品和假货的时候只追求表面相似,但商品的品质和质量却一点都不关心。
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商品看着好像是奢侈品,但本质上用的却有可能是各种工业废料,如果这些工业废料对人体无害就算了,但有些工业废料对人体是有很大的伤害的。
对于商家来说,这种仿品和假货虽然能增加自己品牌的知名度,但对于长远发展来说却没有一点好处。
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仿品和假货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掐断了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空间,毕竟别人辛辛苦苦做的设计和方案,好不容易发出去了,却让这些仿品和假货轻而易举的拿走,时间长了也会让设计师们灰心。
但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最期待的也许不是多么出彩的奢侈品设计,而是更加实用、更加有用并且更加有性价比的实用性商品。
不管未来的奢侈品会怎么发展,作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最需要注意的大概就是坚定自己理智消费的信念,不要被奢侈品的风给吹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