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会倾听,“两做一不做”

交流的有效往往取决于倾听者而非说话者。一个人倾听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对话是否成功进行,甚至可能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倾听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培养。上课时,我们中能全面掌握老师所说内容的人少之又少,最终就导致了成绩好坏的差别。倾听能力或许是解释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不管是不想听、讨厌听,还是听着听着走神了,都会导致我们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少。

如何才能做到真正有效的倾听?两做一不做,“过早质疑”就是我们最不应该做的,它会让我们产生幻觉,认为说者的观点不堪一击,但事实是观点一开始最容易反驳,说者不可能一下就把信息全部说完,需要循序渐进,最终想要说的可能和你一开始想的完全不一样。

同时“过早质疑”还会让我们止步不前,因为当你质疑时,你就会产生排斥心理,它是我们最应该提防的。和排斥相对的就是全面接收,但“接受”并不等于接收,即使你不认同,也可以事后选择性“接受”。

为了让我们听的更有效率,我们应该牢记,即使想要反驳,也要先等对方把话说完,相信我,忍个一两次,你就会有很大的改变。

两个应该做的就是“回顾”和“预期”。所谓回顾就是说话者刚说了些什么?但是做到这点不是简单的事,就像我们阅读的时候,总是看了后面忘前面,但是读书忘了,我们可以重读。倾听的时候忘了,就真忘了,这时候我们就应该记住那句名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要对我们的记忆过份高估。

只有记住要点,我们才能理顺要点的逻辑关系,才能举一反三。而说话的内容一般分为事实和看法。如果是事实,我们要想想真实性如何,如果是看法,我们要想想他这个看法的依据是什么。这样不仅能锻炼我们的逻辑能力,还能为下一个应该做的“预期”做准备。

“预期”就是猜猜说者下一步讲啥,这样不仅能增强我们的注意力,还能听到很多原本“听不到”的东西。通过总结的方式附和说者,与说者形成互动。有时候倾听者的一个眼神或者表情都能极大的刺激说话者更深层次的表达欲望。同时也会反馈给我们,进入更深层的的倾听状态中。

2. 说与不说,这是一个问题

我们常常羡慕那些会说话的人,就像董宇辉一样能引经据典。其实说话就和倾听一样,需要训练,需要积累。有些人是肚子里面没有货,那当然不会说,有些人是茶壶里倒饺子,有货倒不出。

但最令人沮丧的是我们明明说的是对的,可还是没有人听进去,那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获得足够的影响力,就像上学时,班上第一名说话总是很多人听,说白了这就和攒钱、攒人际关系一样,影响力也需要积累,不会说、说不出、份量不够就接着攒就好了,就像查理.芒格说的,“每天早上起来比昨天聪明一点”。多读多写多说到一定程度后,你终将成为你心中想成为的样子。

当然我们还得知道什么时候不该说,论语中写到“可言而不言,失人,不可言而言,失言”,意思是“应该与之言谈的人却不与他谈,是错过了对象;不应该与之言谈的人却与他谈,是说错了话。明智的人既不错过对象也不说错话。”

3. 求同存异,追求真理

如果单凭麻雀的声音不够好听,就让它闭嘴,那么很快森林里就只剩下乌鸦在大声呱呱…… 生活中我们是不是经常为了一个问题而争的面红耳赤,都希望自己的观点是真理,其他人是在入侵你的领域。如果是这样,那讨论就没有了任何意义。我们应该遵循两个讨论原则,才不会浪费时间。

第一个原则:有意义的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

意思就是像破案一样,拿证据说话,好比福尔摩斯说的,“除去不可能的剩下的即使再不可能,那就是真相”。结论即使再难受,我们也要勇于承认并接受,对了也好,错了也罢,不要像喷子一样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当我们作为讨论的一方,如果发现对方不再遵循“理性讨论基本原则”,那我们就应该停下来。即使对方不依不饶,我们也应该选择回避,而不是生气反击。否则不仅会浪费时间,甚至可能失去朋友。

第二个原则:真理是独立存在的,它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或者集体

一旦有人认为自己掌握着真理,或者自己代表着真理,他就会陷入思维混乱、自以为是的局面,我们就应该远离这种人,因为雷劈他的时候说不定会连累到你。其实,“自以为是”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阶段,因为人生来无知,成长之路就是求知的过程,这条路不仅漫长,而且还需要勇气。庄子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平静的接受自己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