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骆驼,是不是很多人会想起我们小学课本上的《沙漠之舟》:“骆驼生活在沙漠里。它身体很高,脖子很长,能够望到很远的地方......”
还有的文艺范儿,眼前浮现出一片大漠黄沙,驼铃声声,成群结队的骆驼背上驮着满满的货物行李,一步一步坚定不移地往前走着。
骆驼温驯、易骑乘,适于载重,在四天时间中可运载170~270公斤东西每天走约47公里路,它们的最高速度是约每小时16公里。生活在大漠戈壁的蒙古人是最早驯服使用骆驼的民族,在历史悠远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游牧民族驯养骆驼用来驮运、骑乘,尤其是在穿越沙漠和戈壁这些不毛之地的时候,骆驼更是人类最忠实的伙伴。
汉代时就有“乃非驼难入之漠”,形容通往西域途中的沙漠及戈壁。到唐代,外交频繁,“丝绸之路”上,骆驼商队络绎不绝。中国历史上,骆驼长期充作沙漠地区的交通工具。秦汉抗击匈奴、唐三彩陶俑、丝绸之路、宋代《清明上河图》中、成吉思汗越大漠征西夏、明清开通的归化城(呼和浩特)驼运“茶叶之路”,都有骆驼被驯化而用于生产、生活、军事的身影,中华民族的骆驼文化可谓历史悠久。
沙漠环境恶劣、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很大,水源植物稀少。骆驼长期在沙漠生活,身体机能具有一系列的适应能力。它们高大、坚强、温和、机警,耐饥渴,耐冷热,不怕风沙,是沙漠里真正的勇士。
双峰驼十分能耐饥渴,它们可以十多天甚至更长时间不喝水。也能在10分钟内喝下100多升水,,迅速恢复体内的正常含水量。它们以梭梭、胡杨、沙拐枣等各种荒漠植物为食,吃沙漠和半干旱地区生长的几乎任何植物(包括盐碱植物)。
骆驼还有预报大风的本领。骆驼熟悉沙漠里的气候,有大风快袭来时,它就会跪下,旅行的人可以预先做好准备。据《北史》记载:“且末西北有流沙数百里,夏日有热风,为行旅之患。风之所至,唯老驼预知之,即嗔而聚立,埋其口鼻,其风迅驰,斯须过尽,若不防者,必至危毙。”
它的嗅觉还十分的灵敏,如果在行进中嗅到远处有水的气味,它会高昂起头颅,贪婪地嗅个够,然后义无返顾地大踏步向那里奔去。据张华的《博物志》说:“敦感煌西度流沙,往外国千里无水,时有伏流处,人不能知,橐驼知水脉,过其处辄停不行,以足踏地,人于所踏处掘之即得。”这说明骆驼还有寻找地下水的本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称骆驼“能识泉脉、水脉、风候,凡伏流,人所不知,驼以足踏虚即得之。”
鉴于骆驼对人类的贡献,蛮荒时代的游牧人视骆驼为天赐之神物,舜帝时期就把骆驼的形象用以供奉,称为远古时代遗留的“圣兽”,蒙古族在驯化饲养骆驼的过程中认识驼奶、利用驼奶,至今还保留用驼奶治疗一些疾病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