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飞速前进的今天,大量传统行业顺应时代的潮流走上了互联网平台,医疗行业也不例外,近年来在线问诊蓬勃兴起。诊疗方式的革新,解决了病患就医的不便,尤其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心血管疾病。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高达3.3亿,死亡率居首位,并且患病率和死亡率处于上升趋势,发病人群日趋年轻化。2003年,日本做过一项大规模的疾病筛查,数据结果显示,慢性病和心肺系统功能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心肺功能较好的人群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概率明显低于心肺功能较差的人群。
众所周知,目前新冠病毒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多数人或主动或被动“宅”在家中,无法随意外出。宅着宅着,很多人都会觉得心烦气躁胸闷胸痛的,正常人还好,这要是心血管病患者就麻烦了。
很多患者并不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危、急、重,往往是因为忽视心脑血管疾病给出的信号而错失了救治时机。比如有胸痛不当回事儿的年轻人,结果得了肺栓塞,而这种疾病的死亡率是40%;看似普通感冒症状,实则是暴发性心肌炎,延误了救治时机;不知道长期服用癌症常用药会对心脏造成不可逆损伤,导致死亡……每个人在身心健康问题上做出不同的抉择。
比如咱们刚才提到的反复胸闷的问题,就有可能是心脏X综合征……
01.反复胸闷胸痛怎么办?
根据统计,在有心绞痛、怀疑冠心病的人群中,约三分之一是心脏X综合征。
这类病人反复发作胸闷胸痛,但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CT 检查却没有问题。心脏X综合征无需手术治疗,通常会采用药物减轻或缓解症状,一般不会发生心肌梗死。
另外,在心内科病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明显的心血管病变,但胸闷、胸痛、心慌、气短反复发作,无法排解。这些病人一般都不是心脏器质性病变,而是神经系统或者心理异常。
其中,尤以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心”和睡眠障碍最为突出。
02.是否受更年期影响?
所谓“更年心”,就是更年期综合征的一个特殊类型。
女性在绝经前后,体内雌激素等内分泌激素水平的波动会引发一系列身体不适,主要表现为:心慌,喜欢长出气;胸闷,心前区疼痛;同时伴发失眠、多梦、潮热、头痛、头晕等症状。
此外,以为自己得了心脏病前来就诊,结果发现心血管没有任何问题,实际上只是睡眠不好的大有人在。
03.低头看看脚肿不肿?
下肢水肿可不是小事。全身各个系统的很多病变都可能出现下肢水肿。
这是因为我们的下肢静脉内有许多个静脉瓣,就是在腿部静脉血管壁上,有很多个兜面朝上的小口袋,保证血液只能往上流动。
如果血液一旦向下坠,就会被这些小口袋兜住。但在长期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长期便秘等情况下,静脉瓣会遭到破坏,导致静脉瓣提托血流的功能受损,发生下肢水肿。
尤其是老年女性,因为长时间站立做家务以及生儿育女等因素,下肢静脉瓣功能衰退,年龄越大,脚肿的现象就越常见。
心脏是统管我们全身血液循环的司令部,当心功能减退的时候,也会表现为浮肿。
这个时候的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的下垂部分,也就是双侧下肢。
一般来说,如果是心脏病引发的脚肿,病人一般都会有比较明显的心脏病病史,还会有诸如肝肿大、压痛等症状。
04.之前有没有患过流感?
每年冬天,都是流感的高发期。而副流感病毒等,都有可能同时累及心脏,引发病毒性心肌炎。
这种患者通常在发病前的1~3周有过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史,然后就会出现心悸、胸闷、胸痛或心前区隐痛、头晕等症状。
但是不要太担心,大部分病毒性心肌炎都不严重,仅在心电图上表现为早搏或者轻症房室传导阻滞,经过休息和药物治疗就能够痊愈。但也有一些变异的病毒株会在某些人身上引发严重的心肌水肿、心力衰竭。
05.有没有出现牙痛症状?
这个的确别大意了,有些人的牙痛可能是心绞痛的前兆。
有些病人心肌缺血时,左侧胸前区不痛,而是发闷,或者仅仅表现为压迫样不舒服。还有一些更加离谱,基本没胸部什么事儿,而是左边胳膊痛、莫名其妙出现咽喉部紧缩感或者下巴痛,甚至仅仅表现为牙痛。
所以,心绞痛不一定发作在心脏位置,也不一定是“疼痛",必须小心鉴别。
06.是否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
淋巴瘤属于血液系统肿瘤。淋巴瘤的肿块可以出现在全身各个地方,有些就在心脏形成肿块,典型的表现是心脏房室传导阻滞。淋巴瘤病人以心律失常、眼前发黑、不明原因晕倒起病,并不罕见。如果出现这些症状,的确要多加观察。
07.是否出现了全身性的淤血水肿?
而缩窄性心包炎这种病的本质就是心脏原本松软柔韧的包膜变成了铜墙铁壁,把心脏关进了牢房。
严重的缩窄性心包炎会让心脏被禁锢,心脏的活动余地受到局限,就好像在一个核桃里面搏动,前后、左右、上下都无法舒展,就会造成患者全身淤血、水肿。
08.还有没有其他系统疾病?
人体分为八大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血液和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骨骼系统,神经系统和生殖系统。
实际上,人体各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密不可分。高血压会引起眼病、肾脏病等,诱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肾功能不全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血压升高;高脂血症会导致肝功能异常;心律失常血栓形成引起脑中风、肢体瘫痪。这些问题都要额外注意。
以上内容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超科主任医师程蕾蕾—《说句心里话》
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除了先天因素以外,无论科学研究还是大众认知都指向同一个方向→缺乏运动。
想要拥有一颗强壮的心脏,其前提条件是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但运动方式多种多样,选择什么运动才是对心脏最好的呢?
答案十分简单:最简单的「走路」,就是「强壮心脏」最有效的方法!首先,因为人在走路时,其全身60%到70%的肌肉都会参与活动,可以刺激血液加强循环,使心脏跳动更快,有利于增强心脏功能。其次,走路是一种比较温和的运动,可以持久、稳定地让人体保持适宜的心跳频率。这个过程就像让血流给心脏冠状动脉做一次放松按摩的“马杀鸡”,冠状动脉血管的弹性增强了,自然就能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走路能带给心脏什么好处?
1. 减少「心脏缺氧缺血」的几率
坚持走路,可以使心脏所获的氧气更充足,毛细血管的数量也会增多,从而增加冠状动脉的供血量,减少「心脏缺氧缺血」情况的发生,能有效防治冠心病。
2. 帮助心脏减压
坚持走路锻炼一段时间后心脏壁会明显加厚,心肌更加发达,心脏的收缩能力也会增强。这就使心脏的舒张放松时间相对延长,一直努力工作的心脏得到了适度休息,其功能自然也会得到改善和提高。
3. 防治冠心病
「高血脂」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隐形杀手」,有相当大的可能诱发冠心病。而走路可以促进能量消耗,增加脂肪燃烧,有效减肥,体重轻了,「高血脂」的现象也会有所改善。
走快一点儿,对心脏更好
《欧洲心脏病杂志》此前公布了一项来自英国的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历时六年,跟踪调查了42万名中年人后发现:与走路速度快的人相比,走路速度慢的人在6年研究期间,死于心脏病的几率要高出1.8到2.4倍。
所以说:想要心脏更健康,可以适当「走快一点儿」。
◎注意事项:冠心病患者需遵医嘱。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活动后症状加重的患者则不适宜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