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
-(东晋)顾恺之
-绢本设色长卷
-纵30.6cm,横574.1cm
-宋代的四件摹本
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曹植的一首诗词《洛神赋》画的这样一幅长卷。
洛神是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化而为神,世人称之为宓妃。但是曹植在《洛神赋》中把洛神比作自己的嫂嫂甄氏,曹植非常爱慕甄氏,甄氏死后睹物思人,在他从洛阳返回自己的封地的时候夜宿舟中,神思恍惚之间梦见甄氏,于是文思泉涌作出了《感甄赋》。《洛神赋》一开始是不叫《洛神赋》而叫《感甄赋》的,四年后,在明帝曹睿继位后为避讳母亲的名字改为了《洛神赋》。
首先出现的是一匹在草地上打滚的马,它仰着身子撒娇打滚,很传神,具有戏剧性。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曹植在队伍行进过程中累了,此时是在小憩的,在这样一个休憩的时间里有个衣带翩飞的女子,这个女子就是洛神。
下面一幅画面里,众星捧月般出现的人物就是曹植,他在神思恍惚的时候 突然看到一位神女,因为途经洛水所以认为是洛水之女,惊为天人,所以人神之恋从这里开始了。画面中的洛神在山水间出现,当时微风轻拂,洛神顾盼生姿,神态在《洛神赋》中也有体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图中红色部分就是曹植所描写的洛神之美,意思是她的形影像空中飞的鸿雁,又像在空中游走的蛟龙。她的体态像太阳下的秋菊,又像春风里的青松。远看又像是从朝霞里升起的太阳,总之他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他看见洛神是如何惊艳的。
诗中写到洛神被曹植的情谊所感动而徘徊,神光时离时合、忽明忽暗,洛神的情绪波动引来了许多仙女,如汉水女神、娥皇、女英。洛神与曹植两情相悦,互相爱慕。无论是在诗中 还是在画中二人都是缠绵悱恻的。画面中反复出现多次 的是洛神侧身回首与前进的姿态,表达了洛神喜欢曹植但是内心又很纠结痛苦,毕竟人神有别。洛神与曹植在相恋的时光里互诉衷肠,但是美好的时光是非常短暂的,人神殊途,分别的时刻还是来临了,就算是再喜欢,也不可能在一起。河神川后在平息水波,水神冯夷在敲响天鼓,上古神仙女娲唱起了歌声,这一切的一切都在预示着洛神即将离开,这么多人都来迎接洛神,也就预示着洛神离开曹植是必然的。
洛神坐着青鸟离开了,“恨天人有别”,意思是说我们虽然正值盛年却不能在一起。最后的部分是在表现家人都走了,曹植乘船去追洛神,但是追寻无果只好放弃,是一种爱别离,求而不得的情绪。
(1)“绢本设色长卷”:“绢本”就是丝织品,“设色长卷”指在丝织品画完之后还上了颜色
(2)连环画:在整个欣赏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有好几次洛神出现的场景,顾恺之在创作时将洛神和曹植的每个画面都完整地表现在一幅长卷里,他为了很好地表达就设计为了连环画的形式,其中为了表达不同情节在画面中的出现,用了山石、水、树木等进行巧妙地隔开。“连环画”是我们在写艺术特色时一定要写的点。
(3)“高古游丝描”:是顾恺之擅长的描法,又叫春蚕吐丝描。他在画人物 细节的时候线条像春蚕吐丝一般,是连在一起不断开的,线条又细、又挺、又有劲。
(4)“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在顾恺之的画里,人物和山石的比例中人物比例更大。船在水上,但是水画的比船还小,船在水上飘浮不起来,“人大于山, 水不容泛”这句话是东晋时候、唐代以前早期山水画的特点。